□ 株洲日报记者 吴楚
通讯员 袁思师
12月15日清晨,气温骤降,但原棉纺厂生活区里居民的心头却是热的:脚下原本坑坑洼洼的老路,已焕然一新。
镜头再往南,湘江大道一期公路上,一辆辆货车穿梭在城区与南部之间,南拓的版图清晰可见。
把目光投向京渌立交桥下,原来脏乱差的违章建筑群消失无踪,居民喜笑颜开。
坚持民生优先,加快建成城乡统筹发展幸福区,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突出提升城镇品质,株洲,向着更高水平的生态宜居之城迈进。
【笑脸】脚下“最后一公里”涌出满满获得感
寒风中下起毛毛细雨,给原棉纺厂生活区涂上一层灰色。在此住了20年的退休职工李大姐跟往常一样提着菜回家,不一样的是,她走得气定神闲,因为,脚下的路,从没像今天走得这么顺。
“这路是上世纪90年代修的,原来几乎每隔10厘米就一个坑,下雨天要“选”路走,老人小孩根本走不得。”李大姐大笑,“真正的民生工程,老百姓高兴。”
今年9月,这条年久失修的老路改造完成,混凝土变成了沥青,还增添了园林景观等附属工程。路通了,人气也高了,周围粉店竟然突如其来的上了层楼,说起这事,几位粉店老师傅笑容不断,连连称好。
小街小巷是城市的“毛细血管”,与市民出行紧密相连,打通百姓出行这“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今年,点赞声在长江广场、长江路、天伦路口等交叉口,在黄河南路拓宽项目上此起彼伏。
下转A2版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