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扶贫润民心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株洲日报记者 廖喜张

    通讯员 谭伟 曾昭旭

    缺水,干渴,是我市很多贫困村的真实写照。

    水利扶贫是我市基础设施扶贫工作的重要一环。以水兴农,以水兴村,让骨干工程与毛细血管配套,让民生水利浸润在贫困地区,流进千家万户,是我市开出的治贫“良方”。

    许多“因水受困”的地区,因水“精准滴灌”,贫困现象得到缓解,用水难题得到解决,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甚至“因水致富”,越过越滋润。

    “甘甜水”流进千家万户

    水龙头轻轻一扭,清透的自来水就汩汩流出。

    “现在有了自来水,非常方便。”茶陵县舲舫乡河坞村周泉元一家的生活用水,一直依靠村口的一口水井,赶上干旱年份,甚至需要到两公里外的河里挑水。

    近年来,茶陵县农村安全饮水总投资19751.58万元,兴建了319处饮水安全和巩固提升工程,共解决36.1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许多像周泉元这样的贫困户,都用上了安全水、放心水。“嘴里甜甜的,心里暖暖的。”周泉元说。

    精准识别,精准滴灌。今年3月,茶陵县水利局组织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饮水安全情况进行了全面核查甄别,通过逐户核查发现,全县实际有183户、603人安全饮水存在隐患。茶陵水利局副局长陈红建介绍,该县采取接自来水、引山泉水、打井等方式,在12月上旬已全面解决安全饮水问题,“甘甜水终于流进了百姓家里”。

    炎陵县鹿原镇金花村,也一直受到缺水的影响。全村有80%的村民属于安全饮水困难户,村民用水十分不方便,也不卫生。但如今在金花村,村民们不但用上了自来水,甚至很多村民还买来了洗衣机,装上了淋浴器,越来越“现代化”。

    “2016年县里投资872万元,新建了金花村、玉江村等17处集中供水工程,自来水进村入户,村民们都用上了干净水。”炎陵水利水电局副局长邱电新介绍,至今年年底,炎陵县实现100%的乡镇、91.7%的行政村通自来水。

    一座座标准化水厂矗立在山头林间,一条条水管延伸至千家万户,如今,喝水难题已成为过去。2017年,我市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年新解决5.09万农村贫困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农田过上“滋润”日子

    水利设施薄弱,灌溉难,不仅是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瓶颈,更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道坎。

    如何破解灌溉“最后一公里”困局,让农田不再“干渴”?

    攸县石羊塘镇贺家坪村,位于酒埠江灌区西干渠尾端,因渠道年久失修、过水能力不足,农田灌溉问题年年让人头疼。“以前,我们这儿一到用水季节就扯皮吵架,现在渠道硬化加固,解决了上下游群众的用水难,灌溉再也不发愁。”贺家坪村支书谢文革说,村里1800多亩农田从此过上“滋润”日子。

    去年至今,攸县酒埠江灌区、醴陵官庄灌区、炎陵县河东灌区工程共投入续建和改造资金1.0785亿元,其中中央投资7850万元,省配套3345万元,市县投资590万元。今年4月,工程建设任务全部竣工。

    修山塘,建河坝,造沟渠,改泵站,打通农业灌溉“最后一公里”。

    从2013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拿出至少1000万元,用于全市“五小”水利建设以奖代补,并向贫困地区和贫困村重点倾斜。去年至今,全市2200万元财政资金,奖补到贫困村就达1580万元。全市每年通过以奖代补新建和扩建的“五小”水利工程近1000处,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3万亩以上。

    “贫困村要发展,夯实发展基础是关键,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是关键一环。”邱电新介绍,炎陵县实施面上农田水利工程,改善农田灌溉面积4.8万亩,缓解了上下游灌溉用水的矛盾,有将近7万人受益,帮助贫困人口增收146万元。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