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日报记者 王军
通讯员 肖建军
漫山遍野,桃树成林。12月17日,在炎陵县垄溪乡仙坪村,冷空气在黄桃树枝头结冰,陈皆文抖了抖枝条,期待着来年的丰收。
陈皆文曾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小额信用贴息贷款5万元种植20亩黄桃,一年收入将近8万元。如今,陈皆文盖了房买了车,还办起了农家乐,成功甩掉“贫帽”。
金融扶贫点亮一盏盏明灯,改变一个个命运,老乡奔小康。
金融活水,产业“金水”
发展产业,是脱贫长久之计。但贫困村、贫困户鲜有资金青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我市依据“贫困农户金融扶贫信息库”,对全市5.51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信用评级,80%以上的贫困户获得有效授信,授信金额达13.33亿元。
免利息3年,额度5万元以下,依据授信贷款的贫困户可自己发展产业,也可与当地农业经济组织签订帮扶协议,入股分红。
“金融撬动一个千万产业,村里一年卖出黄桃130吨。”仙坪村村党支部书记罗冬兰介绍,村里黄桃种植面积由2014年的300多亩发展到目前的800余亩,其中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90万元种植黄桃,户均增收超过2万元。
金融活水不仅助力黄桃产业。在茶陵,600万元的产业担保基金为养殖黄牛的贫困户提供贷款贴息和担保。同时引进林丰产业公司,负责仔牛发放、黄牛集中收养、销售和牧草供应,形成了“央行扶贫再贷款+政府担保基金+商业银行贷款+公司+贫困户”的扶贫模式。
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1.5万人通过金融支持产业实现脱贫,占全部脱贫人口的41%。
美丽新居,美好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也离不开金融“活水”。
在茶陵县湖口镇寒江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一栋栋联排新居错落有致,红色的琉璃瓦、粉刷着各类主题鲜明图案的墙,入住的贫困户喜笑颜开。
“政府全办好了,我就花了600块钱改造大门。”建档立卡贫困户廖才发家的土坯房去年被山洪冲毁,如今则有了敞亮的归宿。
农发行茶陵支行副行长刘会红介绍,该县累计到位易地扶贫搬迁贷款1.5亿元,涉及全县16个乡镇1582户5003人,其中建成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10个,安置226户832人。
炎陵县有154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需要搬迁,该县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湖南省分行和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分行申请易地搬迁政策性贷款支持,制定易地搬迁扶贫方案,争取到了2.3亿元的贷款支持。
美丽新居走进贫困户的美好生活。截至目前,全市发放的易地扶贫搬迁贷款达7.16亿元,支持6127人完成易地搬迁。
便捷金融,便利服务
过去,贫困村因地理位置偏僻、设点成本过高、建成收益微弱等,并没有设立金融服务站。
在人民银行株洲市中心支行的主导下,以农商行、农行、邮储行为主办银行,全市166个贫困村建成金融扶贫服务站。这些服务站或建在村部,或设在村里的商店、诊所里,并与助农取款服务点、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三站合一”,让贫困农户足不出村就可办理金融业务,销售当地农副产品。
在茶陵县思聪街道三华村,38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徐祝勤通过金融扶贫服务站获得银行贷款5万元,在三岔路口租赁门店办起小菜店。仙坪村的陈皆文通过村里的金融扶贫服务站卖起了黄桃,网上下单基地直接发货,价格比经销商上门收购划算,仅今年就通过电商卖出1500公斤。
金融扶贫服务站与贫困农户实现了零距离,打通了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