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日报记者 王军 通讯员
罗绮霞
“这批洋鸭卖完,我的年收入将超过6000元。”12月11日,醴陵市石亭镇建档立卡贫困户程希兰脸上露出笑容。
因为尿毒症长年做透析,44岁的程希兰佝偻着背、视线模糊,加上妻子离婚、父母年老,他曾觉得生活失去了盼头。
健康扶贫政策相继落实,社会扶贫爱心人士送来“洋鸭产业”,让程希兰重拾信心,燃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依托“一张网、一个联盟、一支基金”,株洲吹响社会扶贫“集结号”,18.5万名爱心人士注册,对接贫困需求5.35万条,募集捐款4367.38万元,撬动30亿元产业扶贫基金,社会扶贫的大合唱,敲开了贫困户的“希望之门”。
一个“微心愿”,一场“接力跑”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充分释放社会扶贫的潜力。
国务院扶贫办倡导成立的中国社会扶贫网开通后,株洲入列首批试点城市,借助“互联网+”推进社会扶贫,铺出探索之路。
宣传造势,发动爱心人士注册,组建队伍,发布贫困需求信息,建章立制,保证对接准确真实,中国社会扶贫网,架起了爱心人士与贫困户之间的对接桥梁。
攸县丫江桥镇三峰村贫困户易俊功,因为腿脚残疾、行动不便,发布需求信息5天后就有爱心人士送来电动轮椅;炎陵县十都镇车溪村的贫困户陈良策患颈椎间盘突出,有医疗专家上门诊断,还免去其入院治疗费用近8万元……
“指尖上的帮扶对话”,圆了贫困户的“微心愿”。我市共募集36677台手机,绑定公众号定期推送扶贫政策和帮扶措施,植入手机帮扶干部、签约医生、人力资源市场专线、村级管理员、信访举报“五个电话号码”,免费赠送给贫困户,让他们的帮扶需求连着千里之外。
需求在哪里,物资到哪里
社会扶贫,必须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
我市注册成立“株洲社会扶贫联盟”,慈善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组织等429家会员单位率先垂范,让“关键少数”领跑。
药品协会发起捐献药品和医疗设施,品牌服饰联盟筹集全新衣物被褥,江西商会、泉州商会送去电视机、电饭煲……爱心物资接踵而至,在贫困地区汇聚成融融暖意。
党员带头,机关单位成为中流砥柱。湖南农商行株洲办事处捐款102.3万元、市中心医院捐款70万元……一笔笔爱心款汇入指定账户。
外地爱心人士前来“接力”。北京联慈基金会准备对株洲市0至3岁贫困儿童免费发放奶粉,广东狮子会高尔夫服务队对接炎陵县12名贫困孤儿,帮扶他们直至大学毕业。
越来越多的帮扶故事在上演。截至目前,全市募集捐款4367.38万元,以及一大批爱心物资。物资仓库的“主人”变成全市18.4万贫困人口,教育、医疗、住房,需求在哪里,物资就去哪里。
企业的红利,连着贫困户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点燃产业星星之火,我市在全国率先将社会扶贫的力量引入产业扶贫,由国有企业发起建立产业扶贫基金,撬动社会资金,通过“股权”“债权”投资方式,融资30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开发资源、发展产业。
醴陵市清泥湾生态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筹集资金40万元,免费赠送1.2羽鸭苗、200头猪苗给周边127户贫困户,带动他们发展养殖业,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让贫困户收益的企业,受产业扶贫基金青睐。该公司负责人江平表示:“有了产业扶贫基金的注入,我们将带动超过400户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
“小而优、见效快”的项目,与贫困户联系最紧密。炎陵4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置换黄桃基地,带动651户贫困户,茶陵县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贫困农户土地种植果树、蔬菜,产业扶贫基金纷至沓来。
最大的受益者是老百姓,最大的福祉是为了老百姓。社会扶贫,让笑脸写在贫困户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