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致力发展通航产业纪实
□ 株洲日报记者 刘毅
日前,广东龙浩集团有限公司一行人来株洽谈株洲航空产业基金事宜,拟与市政府展开战略合作。
而就在10月11日,龙浩集团与芦淞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通用机场管理运营及后期改扩建、通航业务拓展等方面展开合作,计划投资20亿元。
这家集机场建设运营、航空港经济区开发运营等业务于一体的国际化大型企业,为何将目光聚焦芦淞?
“他们是冲着株洲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来的。”芦淞区委书记王建勇这样解释。
从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在331厂试制成功开始,一代又一代的株洲人薪火相传,用智慧书写问鼎蓝天的辉煌历史,用勤奋延续翱翔天空的光荣与梦想。
目前,株洲航空城已入驻航空类企业25家,初步形成了集发动机研制、整机制造、通航运营、配套衍生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作为航空产业主阵地,芦淞区正搭乘“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加快建成“株洲·中国动力谷”的东风,实施“创新驱动、产业集群、军民融合、区域协同”战略,推动通航产业发展“加速跑”。
建成湖南首个运营的通用机场
1954年10月25日,一封署名“毛泽东”的嘉勉信从北京传到位于芦淞区的国营331厂:“祝贺你们试制第一批爱姆十一型航空发动机成功的胜利……”
星移斗转。一个有着60年历史沉淀、印证了株洲工业光荣的产业,正转身为株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个产业就是航空产业,其所承载的梦想是助力株洲产业转型升级。
2014年,市政府以红头文件宣告要打造通用航空千亿产业集群。此项决策的背后,是航空产业正在芦淞这片有着深厚积淀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我们看到,“株洲造”通用飞机“阿若拉”飞上蓝天,国内首款全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的五座活塞飞机、首架单发五座下单翼飞机山河SA160在株洲下线;
我们看到,国内首支民间飞行表演队、全省首支政企合作的航空应急救援队、全省首个政企合作的通用航空应急起降点在株洲诞生;
我们看到,开工不到3个月的湖南航空产业园,就被授予“最具投资价值的通航产业园”称号……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芦淞区共新建航空类重点项目15个,中航发动机维修中心、南方宇航EPS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罗特威直升机、飞虎无人机等3款整机下线。
其中,作为航空城内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通用机场项目2013年9月启动建设,规划用地面积639亩,建设航站楼、机库、辅助用房等设施。目前,该项目已全面完工,本月底试飞通过民航部门的合规性审查后,即可取证运营。王建勇说,这将是湖南省首个投入运营、中南地区离城市群最近的通用机场,可为周边地区及全省开展紧急救援、通航作业、公务飞行等提供有力支撑。
2016年,芦淞区通航产业产值达110亿元,已形成中小型涡桨、涡轴、涡扇、活塞发动机的系列化生产能力,并且在辅助动力装置、燃气轮机、直升机传动系统等方面具备显著的技术优势,中小航空发动机占国内市场90%以上的份额。
“株洲造”通用飞机“阿若拉”在蓝天翱翔。 刘毅 提供
下转A2版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