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日报记者 胡乐 通讯员 张小季
株洲日报讯 近日,一篇关于湘江电鱼网鱼的文章在网上流传。此文描述了近些年来湘江渔业资源不断减少的现状。
11月27日,记者从市畜牧兽医水产局获悉,对比以往,湘江株洲城区段高峰期时的渔业资源,目前确实下降不少:渔民的捕捞量已减少了50%。而造成湘江渔业资源锐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拦河造坝、工业污染、采砂挖砂和过度捕捞等。
如何缓解湘江株洲段渔业资源的减少?每年政府财政投入的放养,以及设置禁渔期等措施,是远远不够的。
整治饮用水水源地七大环境问题
□ 株洲日报记者 胡乐
株洲日报讯 11月28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举行分组审议,备受关注的《湖南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进入第三次审议。我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方案也即将出台。
《条例》明确规定,在乡(镇)、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内,设置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责令拆除或者关闭;向水体倾倒、排放生活垃圾、污水及其他可能污染水体的物质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污染,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据悉,我市城区段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环境问题主要有七大类:保护区内存在中铁株洲桥梁有限公司废弃的构筑物、餐饮店等违规建设项目;保护区内仍有污水排口;存在生活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保护区内桥梁未建设防撞护栏、事故导流槽和应急池等设施;一级保护区内存在游泳、垂钓、网架捕鱼、违规停靠等违规现象;一级保护区未按要求设置隔离防护措施,部分关闭码头未按要求进行生态复绿;标识标牌不完善。
针对这些问题,近日,市环保局组织专家对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实施方案进行评审。根据要求,该方案将报市政府同意后发布实施,上述问题整治工作计划于今年底基本完成。
A
渔民捕捞量对比高峰期下降了50%
今年56岁的梁湘仁是地地道道的渔民,从他爷爷开始,他们就是靠湘江养活的。但最近,梁湘仁不得不外出打零工了。
“靠捕鱼是养不活这个家了,现在一网下去,运气好能网上来10多条,运气不好就一两条鱼。”梁湘仁从十几岁开始,就跟着爸爸和爷爷去湘江捕鱼。他告诉记者,那时湘江里鱼多,一网下去,就能网上来上百斤鱼,但现在,他所经历的,湘江里的鱼有10多种已经完全消失了。
而据市畜牧兽医水产局渔政站站长刘敏中介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渔民在湘江株洲城区段一年的捕捞量是500吨左右,但目前维持在200多吨,减少了50%以上。
执法人员在拆除钓鱼平台。株洲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谭清云 摄
C
工业污染和采砂挖砂得到遏制,还给鱼儿宜居的家
天元区两个月拆除洗砂设备40多个
去年,霞湾港重现鱼类的新闻,让环保志愿者和市民欢欣鼓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工业污染也是造成渔业资源锐减的主要原因。
近些年来,随着我市工业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大,以及沿岸直排口的截流,遏制了污水直排湘江的现象,湘江水质逐步提升。另外,非法采砂挖砂也会造成渔业资源的减少。“根据鱼类的生活习性,一些鱼喜欢生活在砂石中,或产的鱼卵会附着在砂石上,采砂和挖砂相当于在破坏鱼类的‘家’,也会把鱼卵给吸走,导致渔业资源的减少。”刘敏中说。
随着湘江保护与治理的进一步推进,非法采砂挖砂的现象在湘江株洲城区段已销声匿迹,偶尔出现的外地船只非法吸砂也被及时处理,湘江河床得到了保护,也让鱼类生活和繁殖有了一个安稳的“家”。
□ 株洲日报记者 胡乐
株洲日报讯 11月9日,本报报道了非法采砂行为从湘江“上岸”,隐蔽到山林继续非法挖砂洗砂。昨日,记者从天元区建管办获悉,该启用无人机参与监管非法挖砂洗砂行为,已发现30多起非法挖砂洗砂。
11月27日早上7时30分,天元区群丰镇治违中队通过无人机巡查,发现群丰镇新文社区虎形组一处原来用于堆放砂的场地内,有人在非法挖砂洗砂。通过无人机拍摄取证后,早上八点半,由天元区建管办牵头,市国土、公安、天元区治违大队的近百名执法队员赶到现场进行执法,对非法洗砂的设备进行毁灭性的拆除。
“因为非法采砂是暴利,以前非法采砂人员在路上安排人放哨,我们的车还没到就层层通风报信撤离,抓捕难有效果,如今使用无人机效果好多了。”天元区群丰镇治违中队中队长梁启超说。
相比开采河砂,盗采山砂成本更低,更易操作,每盗采一吨山砂,有35元左右的利润,每台挖掘机每小时可开采360吨,按照非法开采者每天开采6小时计算,每天可获利近8万元。而根据市国土部门《规范国土资源行政处罚裁量权办法》规定,对于非法零星开采的违法人,只能处以2万元以下的罚款,但这些罚款与违法所得的高额利润相比,不足以让违法者畏惧法律的制裁,所以这类现象反弹严重。
天元区建管办治砂考评办主任吴珂告诉记者,从10月到现在扣押了26台挖机,立案10多起,近两个月拆除洗砂设备40多个。
B
拦河造坝,截断了鱼儿通道
在刘敏中看来,湘江里的拦河造坝成了渔业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拦河造坝在稳定了湘江水位的同时降低了河水的流速,弱化了水质自净能力,改变了水文环境,断了鱼类回游和迁徙通道。
“鱼类一般是在上游产卵,然后再回到下游生活,但在我们的上游,航电枢纽已存在了很多年,客观上,它拦住了鱼类产卵的去路。这样一来,就是在源头上减少了渔业资源。”刘敏中说。
去年4月,本地媒体曾报道在株洲航电枢纽的大坝上,每天有200多人翻过围栏,进入大坝禁区内用铁钩“挂鱼”,捕捞上来的鱼有20斤左右一条,一天下来,上千斤鱼被捕捞。而这些大鱼,就是回游到上游产卵,在通过航电枢纽狭窄泄洪闸门时,被人轻易地用铁钩挂住。
好消息是,正在建设中的株洲航电枢纽二期工程,在靠近湘江西岸规划建设了一条专门的鱼道,用作下游鱼类回游产卵的通道。目前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底完工。
D
非法捕捞,成为鱼儿最大的杀手
目前,摆在刘敏中面前最棘手的是,如何遏制住湘江株洲城区段非法捕捞的现象。
“我们前几天在石峰大桥靠近河西这边抓到了一条电鱼船,当时船上已经有四五斤鱼了,鱼都不大。目前,这艘船和电鱼设备已被扣留。”刘敏中告诉记者,电鱼对鱼类危害非常大,由于设备功率大,途经之地几乎片甲不留,大鱼小鱼“一网打尽”。
“而且现在出现了一些专业电鱼的,一般是三条船出动,一条渔船负责电,两条船在后面跟着捞鱼,他们一般在深夜作业,还安排了人盯着我们的执法码头,一旦我们出动,就会通风报信,立即停止作业离去,我们很难抓到人。”刘敏中无奈地说。
目前,在湘江株洲城区段有渔民301户,外来渔船四五十艘。“我们目前的想法是,打击外来无证渔民的非法捕捞行为,将外来无证渔民驱离湘江株洲城区段。对于本地的渔民,只能是进行宣传和告知,最好的办法是让渔民上岸。但安置渔民需要一大笔资金,难度有点大。”刘敏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