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刘琼 李丰
艾滋病是世界各国普遍高度关注的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的特效药物,也无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但艾滋病并不可怕,完全可以预防。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共担防艾责任,共享健康权利、共建健康中国”。
我市自1998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新增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面对艾滋病的挑战,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各级部门群策群力,在多层次、多领域开展防治艾滋病政策宣传、咨询检测、医疗救治和行为干预等工作,形成了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防控机制。
防治机制不断健全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听取有关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专题汇报并作出重要批示,坚持每年参加 “12·1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看望慰问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及防艾工作者。
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志愿者和群众响应号召,主动参与,在多层次、多领域开展了防治艾滋病政策宣传、咨询检测、筛查随访和行为干预等工作,探索推行了社区综合防治、社会关怀救助、社会组织参与等多种模式。
通过创新工作模式、整合多方资源、引导广泛参与。我市“党委政府主导、部门各负其责、专业机构支撑、社会广泛参与”的防治格局基本形成,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势头有所减缓,病死率有所下降,感染者和病人的生存质量明显改善,社会歧视有所减少。
监测检测日臻完善
2002年,我市开始高危人群干预工作,截至2016年,全市已建立国家级哨点7个,对5类人群(吸毒、暗娼、孕产妇、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年干预约4万余人次,采集血样1700余份,有效地补充了监测系统的数据。全市共建立HIV确认实验室1个,初筛实验室41个,健全了实验室网络。
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置28个自愿咨询门诊(VCT),主动为有感染艾滋病风险人员提供咨询服务,年均接待咨询人员近7000人次,对98%以上的咨询人员进行了免费的HIV检测 。
通过多年努力,我市艾滋病监测检测网络逐步健全,监测检测能力显著提高。
干预救治齐抓双赢
切断传播途径是防控艾滋病蔓延的根本措施。
目前,我市所有县(市)区均已开展“娱乐场所100%推广使用安全套”工作,高危人群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超过90%。
开展美沙酮维持治疗是目前能够有效控制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流行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市在城区和醴陵市开设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在五县(市)开展“针具交换”工作,吸毒人员共用注射器具比例大幅下降。
市疾控中心每年投入10万元用于男男同性人群的干预工作。以彩虹志愿者组织为“桥梁”, 建立了“株洲市蓝澜彩虹工作组”,开通男男同性恋干预互联网站,鼓励同伴教育以滚雪球的方式开展干预工作。近3年数据显示,我市同性恋群体中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由80%上升至96.8% ,最近一次性行为使用了安全套的比例为由60%上升至91.8%。
防治知晓不断提升
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增强市民自我防病意识,是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基础。
市疾控中心结合“世界艾滋病日”、“国际禁毒日”等集中开展大型专题咨询和宣传活动。目前,已开展“防艾知识进校园”、“五·四”宣传周等大型健康教育活动20余次。“十二五”期间,累积发放各类艾滋病防治宣传资料25万余份,制作大型宣传栏、广告标语40多幅,编印防艾知识宣传手册10万余册。
截至2016年,我市城市居民、农村居民、青年学生、流动人口及高危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均达到“十二五行动计划”的目标要求,市民的防艾观念进一步增强。
关怀政策有效落实
我市积极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对符合治疗条件病人实行免费治疗,不断加强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救助。
对于新发感染者,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经常回访,为其做心理疏导,鼓励其正视艾滋、积极生活。
每年12月1日,市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都会慰问生活困难的感染者和病人,发放慰问金和营养品,了解他们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同艾滋病魔顽强斗争,让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切实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温暖。
我市艾滋病流行已从散发态势逐渐向重点人群高流行趋势转变。随着疫情的变化,艾滋病防治工作迈入了全新的阶段,其涉及面更广、任务更艰巨。防治艾滋病,需要全民参与、全力投入、全面预防,让我们携起手来,向“零”艾滋迈进,为健康株洲建设助力。
目前全世界有超过3530万人携带艾滋病毒,其中210万人为青少年。那么,艾滋病毒传播方式有哪些?怎样才能安全预防艾滋病?艾滋病感染者可享受哪些政策?市疾控中心性艾科专家为您解答。
1、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毒吗?
艾滋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唾液、泪液和尿液中病毒含量极少或者没有病毒,不会引起传播,与艾滋病人共用餐具,浴池,握手,拥抱和亲吻都是安全的。此外,目前还没有发现经吸血昆虫和蚊子、跳蚤、虱子等途径传播艾滋病。
2、怎样预防艾滋病毒传播?
采用安全的性行为,例如使用避孕套;接受检测并治疗性传播感染,包括艾滋病毒;避免注射药物,或者在注射时一定要使用新的一次性针头和针管;确保你可能需要的任何血液或血液制品都经过艾滋病毒检测。
3、如何尽早发现艾滋病?
目前,我市各级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科均可提供免费艾滋病咨询检测服务,该项工作遵循自愿和保密原则。
市民在发生危险情况(包括婚外性行为、多性伴、男男同性性行为肛交、静脉吸毒共用针具、接受过不洁血液和血制品者、不明锐器扎伤等)3个月后,需接受艾滋病咨询和检测。
4、艾滋病感染者可享受哪些政策?
目前,我市实现国家制定的“四免一关怀”政策。“四免”即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可到当地卫生部门指定的传染病医院或设有传染病区(科)的综合医院服用免费的抗病毒药物,接受抗病毒治疗;所有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和病毒检测的人员,都可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等机构,得到免费咨询和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检测;对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由当地承担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任务的医院提供健康咨询、产前指导和分娩服务,及时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和婴儿检测试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开展艾滋病遗孤的心理康复,为其提供免费义务教育。
“一关怀”指的是国家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救治关怀,各级政府将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纳入政府补助范围,按有关社会救济政策的规定给予生活补助;扶助有生产能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活动,增加其收入。
5、艾滋病救治有哪些流程?
目前,株洲市第二人民医院、攸县人民医院和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为我市艾滋病定点治疗医院。艾滋病感染者经市疾控中心确诊后,由定点医院专业医师根据患者状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根据国家卫计委2016年发布的《关于调整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标准的通知》,目前,我市100%的艾滋病感染者都已纳入了免费抗病毒治疗当中。
值得一提的是,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服药依从性决定了疗效好坏,如果不规律服药,易产生耐药性。
走近艾滋病群体
聆听他们的故事
在常人看来,艾滋病是一个黑色的词语字眼,它与吸毒、卖淫嫖娼、死亡等相关联,是一种比“癌”更加恐怖的致死疾病。和癌症相比,艾滋病感染者承受的不只是疾病的痛苦,还有因歧视带来的心理阴影。他们无法向周围的人坦白,甚至无法公开身份。
不少人关心,哪些群体容易“中招”,艾滋病感染者能否生个健康宝宝?通过以下故事,或许我们能找到答案。
【故事一】
花30元找“小姐”,75岁老人“中招”
今年75岁的老陈,虽然年龄一大把,但仍有压抑不住的性冲动。因不好意思向老伴开口,他决定自己想办法解决生理需求。由于已经退休,经济不是很宽裕,老陈便在街边小巷中,花30元找了个“小姐”。
一开始,感觉无人知晓此事,老陈乐此不疲,一有需要就去找“小姐”。几个月后,他在体检时被查出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
【提醒】老人已是高危的艾滋病、性病易感人群,而这疫情的背后,是一个被忽视的寂寞老人群体。
【故事二】
把“男男”当时尚,19岁大学生患艾滋
19岁的小刚是一名大二学生,今年6月被检测出感染艾滋病病毒。
“我的孩子可怎么办?”得知儿子的情况后,家住县城的父母第一时间赶到市疾控中心询问专家。
在市疾控中心咨询人员的耐心疏导下,小刚渐渐放松了心情。他说,自己是在网络上偶然看到“男男同性恋”的相关新闻,逐渐接触到“男男”同性的相关平台。
“我们进入‘男男’圈子,是因为好奇,甚至视其为时尚。”小刚说,当时,他对性知识似懂非懂,在“圈里人”的诱导下尝试了同性性行为,由于缺乏性教育和对性伴侣的信任,甚少采取保护措施,不料酿此恶果。
【提醒】我市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80%以上都是通过“男男”同性传播。青少年性教育缺乏加上好奇心强等因素,是导致该群体艾滋病感染人数上升的重要原因。
【故事三】
夫妻双双染艾滋,母婴阻断生下健康宝宝
29岁的娜娜和丈夫刚组建了幸福的小家庭,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婚后一次体检中,夫妻俩都被确诊为艾滋病感染者。
想要孩子,却害怕把艾滋病毒传给下一代,这让夫妻俩迷茫不已。去年初,娜娜和丈夫来到了市疾控中心艾滋病咨询室。
“艾滋病虽然可通过母婴传播,但只要通过科学的母婴阻断措施,传播风险会被降低到5%以下。”工作人员的一番话让娜娜重燃希望。夫妻俩赶紧来到市妇幼保健院,按照医嘱进行服药、受孕、监测、生产。
几个月后,娜娜如愿怀孕。今年3月,她接受了剖宫产手术,母子平安。市疾控中心经过长期随访发现,娜娜的宝宝并没有感染艾滋病。
【提醒】采取有效的母婴阻断措施能够有效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几率。这些措施包括及时采取避孕、中止妊娠、围产期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及时处理混合感染、剖腹产及人工喂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