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1093” 酝酿制造力量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株洲日报记者 高晓燕 通讯员 谭小洋 段希薇

    世界首列无轨列车在株洲亮相,中国陶瓷谷再扬釉下五彩美名……今年来,株洲产业曝光度明显提高。

    产业的进击,就是株洲制造的铿锵步伐。

    在省委、省政府“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指引下,株洲以“1142”规划为总揽,围绕更好发挥“四个作用”新定位,主动引领经济新常态,大力实施“1093”行动,加快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初步形成了以轨道交通、航空、汽车等动力产业为龙头,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侧翼,以陶瓷、服饰等优势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发展体系,呈现出特色鲜明、多点绽放的产业发展格局。

    十大产业拱起株洲脊梁

    轨道交通、航空和汽车3大动力优势产业迈向高端化发展,传统的陶瓷、服饰产业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焕发新光彩,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渐显,支撑起株洲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跑出富有含金量的好成绩。

    “智造”程度在加深

    “中国动力谷”的引领下,轨道交通、航空、汽车等动力产业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实现支柱产业的全新突破。

    围绕产业链高端环节,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在整车设计制造、关键零部件配套、核心技术突破、技术研发平台等方面集中布局。智轨列车问世,首条示范线开放试乘体验,轨道交通城被认定全省首批特色产业园,轨道交通先进装备制造中心加快组建……连锁反应正在进行。

    借力政府扶持、科技进步、市场扩大,国家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科技专项、通用机场、株洲航空产业园等航空战略项目相继问世,航空全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航空城入选全国首批湖南唯一的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

    汽车领域,北汽株洲分公司二工厂,已成为北京汽车自主品牌旗下智能制造水平最高的工厂代表,位于株洲汽车博览园内的国际赛车场迎来“首秀”,以汽车制造业为主的“单核”发展模式,正在实现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

    信息化步伐在加速

    设置好速度、精度、温度、高度、美度等数据,目光流转间,3D打印机即可使用特殊开发的配方陶瓷粉,打印出理想中个性化的瓷器造型,再经过一系列的烧制、彩绘等过程,经历从泥到瓷的神奇变化。

    在醴陵的陶瓷3D打印研究所,传统的“五彩醴瓷”遇上现代的高新技术,制瓷工艺正在颠覆。这一政企共建项目,也正在实现陶瓷3D打印产业化和市场化,成为醴陵市陶瓷产业技术研发的公共服务平台。

    服饰产业电商化也在开启新纪元。去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725.3亿元,同比增长30.3%,位居全省第二位。其中,服饰类商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00亿元,在全市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中占比最大。芦淞服饰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芦淞服饰网、服饰购等三大本土专业服饰平台运营良好,株洲电商服饰产业园已开工建设,计划建成为中南地区首座真正意义上的电子信息化专业综合大楼。

    株洲,正在成长为服饰电商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高、市场辐射力强、地区产业集中度高的电商城市。

    新产业集群在发力

    围绕核心技术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产业为首的一批新兴产业,正在与之相关的延伸领域“开枝散叶”。

    电子信息产业,长城电脑龙头带动,引贝尔信、麦格米特等众多电子配套企业闻风而至。引强培优、创新领先、平台提升和优化服务等四大工程共同发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项目加快推进,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

    立方新能源、升华科技、宏迅亿安等高精尖电池研发制造技术的企业也相继亮相。汇集了电池原材料、零部件、总装的全产业链条,正站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制高点。

    以株硬集团、钻石切削等企业为代表的硬质合金产业集群,正在擦亮“全国最大的硬质合金材料制造基地”这块株洲的金字招牌,新材料产业风头正劲。

    生物医药行业创新引领。转型大健康产业的千金药业,专利转化率超过80%,销售规模年均增长20.8%。

    不断加大的环保投入,催生出巨大市场,吸引各路资本竞相进军株洲市场。比如,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与世界五百强环保企业一起,推进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在株洲的落地发展。

    重点在轨道交通、航空和汽车产业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动3大动力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

    深化现代信息技术在陶瓷、服饰产业应用,推动2大传统特色产业信息化发展。

    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做强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5大战略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智能制造示范行动,发展智能装备和产品,推动智能化改造,累计实施“机器换工”1000台(套)以上;

    创新能力建设行动,优化创新环境,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人才队伍培育行动,落实人才政策,启动院士对接和培养工程,引进培养一批高端人才;

    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推进企业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

    健全服务体系行动,实施工业“十百千”工程,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园区升级发展行动,夯实园区发展基础,加快园区产业集聚,形成2个国家级开发区;

    绿色生产制造行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以上;

    产业跨界融合行动,加快产融结合、军民融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培育新增点;

    “互联网+”应用行动,推动“互联网+”工业制造等七个方面的试点示范,打造千亿级“互联网+”产业。

    依托轨道交通、航空和汽车产业,打造3大标志性动力产业基地,推动动力产业集群迈上4000亿元台阶;

    围绕陶瓷、服饰、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产业,发展4大标志性产业集群;

    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培育壮大10家规模过百亿的标志性领军企业。

    【9大专项行动】

    【10大重点产业】

    工业“1093”行动

    【3大标志性工程】

    九大“快车”加速产业迈进

    一.智能制造示范

    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我市积极探索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搭建国家、省、市三级全覆盖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目前全市共有技术创新平台167家,其中国家级24家,省级90家,各类创新基地93家。

    技术创新横向蔓延,入围国省重大关键技术达到17项,全国唯一的中国IGBT国家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湖南省联合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创新中心、湖南工业大学轨道交通协同创新研究院,再加上启动建设的国家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株洲分中心、加紧筹建的株洲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研究院,正形成协同力量。

    三.人才队伍培育

    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摆在优先位置,我市率先在全省召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出台“人才新政30条”,打造人才高地,提升创新动能。

    “院士专家株洲行”活动,已被打造成有全国影响的重大人才工作品牌,在推动重点产业升级、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保护治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7年“院士专家株洲行”活动,院士专家就智能制造、新能源等14个项目进行现场对接,解决实际技术性难题36个。

    四.质量品牌提升

    品牌立身,唱响株洲声音。大力开展“三品”活动,将工业品牌建设列入制造强市范围,积极培育知识产权运用标杆、质量标杆和品牌标杆企业,国家级工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企业达到18家。时代电气“双高双效”高速牵引机成功问鼎中国质量最高奖。“时代”自主品牌混合动力公交车,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全球首列智轨公交车在株洲开跑,株洲兆瓦级发电机首次批量打入欧盟市场,实现了中国风电装备在全球高端风电市场的新突破。

    五.健全服务体系

    围绕企业需求做服务。以“企业帮扶年”活动为引领,切实关注企业所需、解决企业所困。

    围绕龙头企业,主动服务引导发展配套中小微企业,呈现出了国企带民企、大企引小企、公有私营齐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轨道交通已发展中小微配套企业300多家,产业本地配套率达到70%以上。汽车产业已发展汽车零部件配套中小微企业220多家,汽车产业本地配套率提升到40%左右。电子信息产业已聚集50多家企业,本地配套率达到30%以上。

    六.园区升级发展

    二.创新能力建设

    加速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推进“两化”融合。“机器换人”后的中车株机,同一道焊接工序生产效率提升两倍,传统烟花产业也正在普及推广组合烟花全自动化生产线。

    智能产业加速布局。株洲高新区将建设3万平方米的智能教育机器人生产基地,达产后可年产教育机器人30万台,年产值30亿元。

    近三年,我市入选智能制造专项国家级示范项目8个,工业强基项目5个,绿色制造项目1个;入选智能制造专项省级示范企业6家,示范车间1家,制造强省重点项目26个。

    七.绿色生产制造

    绿色制造,是参与国际竞争、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我市突出两型建设,注重可持续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创建。目前立窑水泥全部关停,钢铁行业基本退出,基础化工全部关闭,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实施清水塘搬迁改造“三年大见成效”行动,以大气魄、大力度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截止目前,清水塘现有的153家企业,已关闭147家,有61家企业落实了搬迁承接地,大部分启动厂房建设。其中,中盐株化红四方复合肥项目落户醴陵,湖南昊华化工整体搬迁至攸州工业园,株冶集团锌合金项目选址南洲工业园,提前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工作任务。

    八.产业跨界融合

    产业和资本融合发展。开通全省首家股权交易分所,鼓励和帮助企业开展直接融资,现已聚焦30多家投资机构,宏达电子等2家企业在主板成功上市。归集财力11亿元,组建轨道交通产业等5支投资基金,撬动金融机构融资和社会投资650亿元。

    军民融合发展。出台军民融合专项扶持政策,筹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推动“民参军”企业23家。

    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积极申报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城市,探索新能源汽车与融资租赁的新商业模式,推动航空整机制造与低空旅游观光相结合。

    九.“互联网+”应用

    编制出台了《株洲市“互联网+”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修订了株洲市中小企业“互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开展通信工程扶贫工作,突出抓好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荐《互联网+先进制造模式构建3C装配行业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湖南长城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和《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智能透明汽车工厂的解决方案》(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两个项目参与工信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评选。

    以龙头为带动,以集群促跨越,牛起来的企业加上聚起来的产业,正形成株洲发展新气象。

    3大标志性动力产业基地颇具规模。

    轨道交通领域,全市已拥有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企业93家,其中300亿级企业2家(中车株机、中车株所)、50亿级企业2家(中车电机、联诚集团)、过亿元企业10家,轨道交通产品几乎覆盖了行业所有领域,形成了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营运维保、物流配套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是国内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集聚区。航空领域,依托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发和制造技术优势,积极向民用产业及通用航空产业领域拓展,初步形成“中小航空发动机制造、通用飞机整机制造、通用航空运营配套、衍生产业”的航空全产业体系。汽车领域,全市已集聚规模企业33家,1至9月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产值44亿元,增长47%,其中时代电动实现产值27亿元,增长79%。

    4大标志性产业集群有新发展。借助展会,陶瓷产业名气更大,瓷博会期间,现场成交额约1.2亿元,合同额6.5亿元,实现旅游收入4.23亿元,招商签约项目32个,合同引资总额达182亿元;服饰产业已形成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展示销售+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正迈向千亿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引进长城电脑、麦格米特等行业龙头企业,突破了IGBT、减振降噪等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材料研究难题;新材料产业初步形成先进复合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先进储能材料、稀有金属材料等新材料产业体系。

    一批标志性领军企业初长成。工业“十百千”工程引导下,我市全面实行服务责任制、政策优惠制、成长激励制,促进龙头企业上台阶,大力培育行业隐形冠军,24家企业入选湖南省小巨人企业。

    标志性工程

    聚出株洲新气象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