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当一名“纯粹的医生”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株洲日报记者 刘琼

    通讯员 杜方江

    甘冒风险,为89岁老人进行双膝关节置换手术;两周时间背下3000个骨科专业的英语单词,婉拒德国教授高薪挽留。

    从医22年,市中医伤科医院副院长、膝关节科学科带头人吴慧敏依然坚守初心——“做一名纯粹的医生”。

    每一台手术都是在“创造”一件作品

    锤子、电钻、摆锯、撬棒……这些是骨科手术必备的“家伙”,有人戏称,骨科医生就像“木匠”。对于这个称呼,他并不完全认同。

    “骨科手术不单纯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吴慧敏说,以关节置换手术为例,需要通过一道道工序精雕细琢后让人工关节与患者自己的身体融为一体,从而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帮助患者重新获得行动自由。

    把每一次手术都看成在做一件艺术品,在手术中,他把每个细节都做足功夫,比如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截骨及削磨是否合适,假体尺寸选择是否精确,假体位置安装到位与否等,经过“切、削、割、磨”等一道道工序后,吴慧敏的“艺术作品”也就基本完成了。

    而为了将“艺术作品”打磨得更完美,吴慧敏一有时间就登陆外文专业网站,查文献,找资料,不断改良手术方法。

    “传统的膝置换手术思维,医生一般会将时间主要放在软组织松解与平衡这个环节上,我却将重点放在截骨这一环节。”吴慧敏说,按照这一方法,手术时间从过去的2小时缩短至如今的70分钟,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也更佳。

    甘冒风险,为89岁老人置换双膝关节

    2011年,吴慧敏创立我市首家以膝关节疾病治疗为主的膝关节外科。在这个看似“小众”的科室,他却做出了大文章。

    2014年,一位89岁的老奶奶在家人的陪同下,找到了吴慧敏。老人患有严重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双腿严重变形、行走十分困难,保守治疗已无效果,需要接受双膝关节置换手术。

    老人已89岁高龄,还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手术风险极大,不少人劝他不要接这个“烫手的山芋”。

    “当时,老人家已无法独自站立与行走,不手术,她只能在床上度过余生,若手术,她还能重新行走,安度晚年。”吴慧敏说,“要想当一名纯粹的医生,就不能以个人风险为考量标准。”

    经过与老人和家属的充分沟通,他决定冒险一试。经过数次会诊,他为老人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幸运的是,这次手术很成功。

    “至今,这位老奶奶仍是我市年龄最大的置换双膝关节的患者。前几天,我还在超市门口碰到她出门买菜呢。”说到这,吴慧敏的脸上洋溢着一丝骄傲。

    两周背下3000多个专业单词,他被德国教授高薪挽留

    2011年,吴慧敏被市委组织部选派到德国波恩大学新教·圣约翰医院关节与创伤中心,进行3个月的交流学习。在异国他乡进行日常交流,对于从小喜爱英语的他而言,并非难事,可要上手术台与主刀教授和手术护士进行专业沟通,各种有关骨科的专业单词则成了拦路虎。

    “走出国门,我可不能给中国医生跌份。”吴慧敏说,到达德国的第二天,他便给自己搞了场“魔鬼训练”,用两周时间背下了3000多个有关骨科专业的英语单词。

    “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我都在记单词,本子都用了厚厚一沓。”吴慧敏边说边向记者比划。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三周开始,他便作为第一助手登上了手术台。过硬的技术,娴熟的英语让他的导师保罗教授在第六周就对手术护士授权,“DR Wu will begain without me(我不在台上吴大夫可以先开始)”。

    3个月学习期满后,保罗教授还专门开出高薪挽留吴慧敏。

    为什么不留在国外?面对记者的疑惑,吴慧敏笑着说:“我的根在中国。”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