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株洲生活了50年,对株洲方言颇感兴趣。在研究株洲方言时,发现方言的能量不小,它能影响到地名。株洲有些地名就是因方言而改变的。
株洲县砖桥乡有个村,名叫太田。笔者40多年前当知青时,曾在这里生活、劳动了两年多时间。其实太田原来叫“大田”,这里地势平坦,水田的面积自然比其他乡村的要大一些。因有好几丘面积较大的田,故地名就称“大田”。后来,因当地的方言称“大”为“太”,所以地名由“大田”变成“太田”。
株洲市区的结谷街,是由该地的老地名“乙谷坪”转化而来。很久以前,这里地势低洼,一年要被水淹几次,稻田里所种水稻多产“瘪谷”,即空壳。株洲方言将不饱满的谷粒称为“乙谷”。而株洲方言中“乙”不读“yi”,而读“ye”,故书面语“乙谷坪”写作“叶谷坪”。修了结谷街后,最先是叫“乙谷街”(见《株洲市南区志》)。对于以食为天的国人来说,乙(瘪)谷寓意不好,大家希望水稻多结颗粒饱满的谷粒,故改名为“结谷街”,这便是“结谷街”的由来。而株洲地名学家彭雪开先生在《株洲古今地名源流考释》一书中,对结谷街的由来给出两种解释:“结谷,或因山谷如绳结之状而名;或因小街上,街铺多存稻谷(积谷)而名”。
还有株洲市区著名的徐家桥,是由桥名延伸至地名,而老株洲人都叫它“齐家桥”,这也是株洲方言的谐音缘故。在如今的株洲方言中,“徐”与“齐”的发音有点差别,但在湘潭方言中却是很相近的,别忘了,株洲土著的方言与湘潭方言是很接近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徐家桥(陈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