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全国首批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上接A1版①

    今年8月30日,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大声宣布:“国家‘两机’专项中国航发株洲航空动力产业园开工!”从此,株洲实现航空产业梦又装上新的强劲动力。

    2016年,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两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落户芦淞区。这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一号工程”,占地约2平方公里,将生产4款航空发动机,进一步夯实芦淞航空发动机及整机制造的技术优势,使航空零部件、发动机维修等相关配套企业向这里集聚。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狠抓工作落实。作为承载地,芦淞区没有懈怠,提前交地,还发行了总规模30亿元的承接引导基金。

    而更具时代意义的是,2017年伊始,国家发改委传出好消息,芦淞通用航空城入选首批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这为通航产业快速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芦淞区委副书记、区长杨晓江高兴地说,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八大重点任务中,株洲在促进制造水平升级、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加快通用机场规划建设、积极拓展运营服务、促进产业融合与协调发展等方面走在前列。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对2016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通报表扬,指出“株洲在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上成效明显,且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上,成效突出”。其中就包括通用航空产业。

    力争2020年通航产业产值超500亿元

    根据国际发展经验,当全年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通航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而株洲2016年人均GDP超过6万元,芦淞区更是达到了11万元,无疑已经具备发展通航产业的基础。

    中国通航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万亿级市场”。面对已经搬上台面的这个巨大“蛋糕”,芦淞区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

    目前,国际上能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国家仅有5个。芦淞区被誉为中国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的摇篮,工业基础扎实。规划面积58.1平方公里的株洲航空城,已形成研制、运营、生产配套、生活配套四大功能区,可实现产业的高度集聚。今年9月,进出航空城的13条主干道全线贯通,芦淞航空产业发展的“肠梗阻”彻底打通。

    同时,株洲航空城以其独特的产业优势和美好的发展前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聚集于此,他们中,有以尹泽勇院士领衔的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0多人,有行业学术带头人16人、“511人才工程”40人、研究员级高工500余人、航空技术人员8000余人。

    低空开放脚步渐近,做大做强通用航空产业,株洲市正逢其时、芦淞区正逢其时。王建勇表示, “将按照‘一体两翼两结合’思路,积极推动航空产业链条向发动机研发制造、整机制造、通航运营、配套衍生四大领域拓展延伸”,大力实施“通航+”工程,充分发挥通航产业的带动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根据规划,2020年,芦淞区力争实现通航产业产值500亿元以上,2025年突破千亿大关。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