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日报记者 易蓉
在天元区珠江南路上,奇迹健身株洲奥园店正在装修施工,开业在即;同一条路上,全市首家24小时智能健身房LIKING FIT也开业不久;而附近的神农太阳城里,也开过一家奇迹健身炎帝广场店。
去年9月,位于芦淞大桥河西桥头附近的训练日健身会所开业;直线距离1公里左右处,悦动健身俱乐部也陆续开业。而在这两个健身会所附近,嵩山路丽景滨江小区的速美健身俱乐部和珠江北路光猪圈健身会所也开业了。
但一年以后,这里的悦动健身俱乐部、光猪圈健身会所就已关门大吉。
这,似乎成了近两年株洲城区健身会所“井喷”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粗略统计,在株洲,从商业综合体到写字楼,再到社区的家门口,健身房从两年前的15家猛增至如今的50多家,翻了近两倍。随着“全民健身”的蓬勃发展,办张健身卡从高档消费变成了大众的日常需求。
然而,办卡价格越来越低,一条街上健身房扎堆,这样一些非正常现象和隐忧开始显现,膨胀的热度背后又有哪些问题呢?连日来,记者为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井喷:健身房从商场开到了家门口
“您好,需要办健身卡吗?我们健身房有最大力度优惠活动。”“您好,xx健身房,请您了解一下。”11月26日,记者走访发现,过马路等红灯或路过主要街道路口,如今市民经常能遇到这样发放健身机构广告的人,与原来大街“派发”售楼广告的不相上下。
“全民健身”热潮下,这两年,提供专业场所、专业的器械训练和专业指导的大中小型健身房就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开满株洲城区。
记者通过网站搜索“健身房”,显示在株洲范围内找健身房相关结果有52条,地址分布从商业综合体到写字楼,再到社区的家门口,这为想去健身房锻炼的市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010年株洲健身会所的数量为10家左右,到2015年底,健身会所的数量也仅15家左右。但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了50家左右。”作为株洲最早的健身房品牌——动力港体育运动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森华告诉记者,“因为相比免费的运动场所和专业性不强的大众体育场馆,专业的健身房开设了有氧运动、器械训练、瑜伽、舞蹈健身等运动项目,市民既可以选择单个项目也可以选择多个项目,还有月卡、半年卡、年卡等多种付费形式可供选择。同时,配备了资深的健身健美教练,并设有私人教练课程,提供一对一服务,健身房更受市民青睐。”
株洲最早的健身品牌“动力港”开设的“青少年逐梦体育”健身房开业在即。 易蓉/提供
竞争:还在装修就预售,最低年卡640元
健身会所井喷增长,有些辐射范围重叠,目标客户一致。这样的选址布局,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竞争,价格战成为商家的主要手段。
去年6月,在丽景滨江速美健身俱乐部尚在装修之时,健身房就进行了会员年卡预售,第一期预售收费为1280元/两年,平均下来,仅640元一年。位于荷塘区大润发的奇迹健身,年卡优惠后仅为1799元/30个月,折算下来为720元一年。
“六七百元一张的年卡,平均算下来,一个月仅需五六十元,这是很不合理的低价促销。这样的收费,很难支撑一个健身会所的正常运转。”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健身会所的成本主要有门店租金、装修、健身器械、教练和员工工资、水电开支等。若按600元一张的年卡,发展1000个会员也仅有60万元,对于动辄一两千平米的健身会所来说,60万元坚持不了太久。”
业内人士认为,一般的健身会所年卡,价格在1200元以上(平均100元/月),才能保证会所的正常发展。
我市首家24h智能健身房LIKING FIT。 谭浩瀚/提供
出路:抓住市场细分需求,寻求差异化经营
“‘全民健身’是朝阳产业,这一点毋庸置疑,如何把这块蛋糕做大并能分得一杯羹,出路还是在差异化经营。”作为株洲最早的健身房品牌的创始人,从业13年的陈森华经历过行业的高潮与低谷,他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这种差异化,就是抓住细分的消费需求。
如今,在神农城广场的华人街,一家新的健身会所开业在即,这家名为“青少年筑梦体育”的健身馆,从美国引进了“MJP”青少年体适能训练项目,即通过一些体育游戏,培养孩子的平衡能力、反应能力、爆发力,塑造自信开朗的性格和强健体魄。
这是商家避开同质化竞争,走差异化经营的第一步,也是全市首个传统健身品牌转型开拓青少年体适能培训市场。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客户对专业度、针对性和私密性的要求提高,健身房作为“大锅饭”这种形式,在客户的心理和运动体验上都已经相对落后。于是,运动糖果、FITTIME、24小时智能健身房等一些“小而美”的“健身工作室”也应需而生。
“场所不大,但环境更小资,提供的也是一对一训练,会根据每个人身体测试的结果以及个人的意愿进行动作设计,针对性很强。”“运动糖果健身工作室”赢得了消费者的好评。
规范行业发展的工作也提上了日程。
市文体广新局健美健身协会会长黄少英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组织市区健身房的健身教练进行专业培训,“持证上岗”,确保健身会所的服务质量与体验。
隐患:一边开业“猛增”,
一边关门“猝死”
这种“低价竞争”的场景,株洲最早的健身房品牌——动力港体育运动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森华有些“似曾相识”。
他回忆到,早在2007年和2008年,株洲的健身行业就发生过一次低价恶性竞争。2008年8月,当时号称株洲最大的健身连锁会所——运动时空健身俱乐部突然倒闭,紧接着伊莲、珍妮等健身会所倒闭;再之后,麦克斯国际健身俱乐部关门跑路。
“前期资金不雄厚,实力不强,依靠低价套现来开张,只看到短时的经济收入,没有后续的发展战略,更没有专业的管理体系和发展规划,经营不下去而被迫跑路。”陈森华分析。
而这些突然“倒闭”的健身会所,普遍都在关门前搞过会员卡“大甩卖”。比如,伊莲健身会所年卡从3000元/张一路下跌,歇业半年前,“伊莲”年卡标价300元/张。运动时空登陆株洲时,一张年卡约2000元,而在2007年底,标价仅200元/人。
那时株洲的健身会所,从高峰期的20多家减至六七家。
“如今,株洲健身行业这一轮盲目性的井喷发展,加上低价竞争,或将引发新一轮健身会所倒闭潮。”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去年7月,位于元区长江北路耀华大厦的辉煌健身会所老板“跑路”,会员退钱无望搬空店内健身器材;去年11月17日,位于荷塘区玫瑰名城小区的奥体国际健身会所关门; 今年,开业不过一年的光猪圈健身会所和庐山路上悦动健身俱乐部也相继不见踪影。
在陈森华看来,当下,健身会所的扩张发展有些盲目,扎堆布局,同质化竞争严重,尤其打价格战这种恶性竞争方法,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记者手记
健身“热”需要“冷”思考
易 蓉
健身热潮已走进市民生活。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到2020年,我国的体育消费总规模,要达到1.5万亿元。可以说,健身产业迎来了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
但 “忽如一夜春风来”地扎堆式开设的健身房,为抢客源,不惜大打价格战,最终,将扰乱市场秩序,坑了消费者,关门“跑路”的新闻时有发生。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为健康投资的“全民健身”无疑是一项朝阳产业,但无论是投资者、消费者,还是相关职能部门,都该冷静思考一下了。
首先,从健身房投资者自身而言,以一时“价格战”抢来客源,终难长久运营,毕竟人工、租金成本都居高不下,最终关门大吉不过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再者,资本涌入该行业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给予适当引导,如一条街、一个社区周边健身房选址布局上,应该有个辐射半径的规定,而非任其扎堆开办,这样既是资源重复浪费,也不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最终受伤的还是消费者。
当然,消费者自身也要冷静。为了身体健康,科学合理的锻炼必不可少,但绝对不能盲目。如果选择在健身房锻炼,要从个人实际需求出发,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超值消费,最好选择有品牌、有实力、有资质的健身房,避免遭遇健身房突然倒闭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