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不留“空” 脚踏实地献真情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醴陵市经济科技信息化局扶贫攻坚纪实

    电商销特产 通讯帮大忙

    □ 文/黎亮 宋建华

    图/醴陵市经济科技信息化局

    前不久,醴陵市沩山镇赤竹村,70多岁的王启谷夫妇收到一份来自千里之外的礼物——一台智能手机。

    原来,这台手机是他在广州打工的儿子王帮红寄来的。王启谷夫妇在快递员的帮助下,迅速与儿子接通了视频电话。“爸爸、妈妈、爷爷,我看到你们啦!”通话间,王帮红高兴得眼角溢满了泪花。2年了,王帮红外出广州打工,因工作需要,过年都没有回家;2年了,他没有听到爸妈和爷爷的声音,更没有看到亲人的身影,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总想着村里要能有手机信号多好啊。

    如今,王帮红的梦想成真了,王启谷老人指着后山上高耸的发射塔,高兴地对儿子说:“我们这里的电视、手机都有信号啦,这都是醴陵市经科信局帮我们做的好事。”

    “山高路陡峰险,车子进不了村,电视看不到影,手机听不到音,我们住在山里,与世隔离无声,不知何年何月,信号能进家门。”这是原来常挂在沩山镇赤竹村村民口里的顺口溜。

    赤竹村是个出了名的省级山区贫困村,1000多村民分散居住在10多平方公里的深山密林里,全村只有一条山路出入,是个电不通、公路不通、信号不通的“三不通”村,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严重影响了该村的发展和村民的生活质量。

    要想摘掉该村的贫困“帽子”,首先必须解决“三通”。醴陵市经科信局党组一班人达成共识,拧成一股绳,迅速与电力、电视、铁塔、移动、联通等相关部门协调,并派出多方技术人员实地调研,制订出行之有效的扶贫措施,并发挥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积极协调多方关系,整合各种资源,不惜一切代价要攻克这个“三不通”贫困村。

    很快,高山上来了一支扶贫尖兵,他们抢时间,抓速度,重质量,硬是将一件件通讯设备和建筑材料,从山底下搬运到山峰上。不久,赤竹村的高山上立起了一座又一座的电视、通讯信号发射塔,电灯亮了,电视能看到几十个台了,手机能打到国内外去了;一条六米宽的旅游线贯穿该村,招商引资上千万元的桃花谷农民合作社,在该村建设落成,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数十名贫困人员被安排在桃花谷农民合作社务工,月收入达2000元。

    醴陵市经科信局按照醴陵市委、市政府精准扶贫工作方案确定的目标,把通讯扶贫作为解决全市17个贫困村脱贫的重中之重,他们科学预测全市扶贫攻坚的网络需求,组织技术人员深入17个贫困村,实地勘察,检测信号,精心布局互联网络,增建基站,保障了村委会、学校、卫生场所和村民居住地4G网络覆盖良好,有效满足了贫困村村民光纤宽带接入需求。

    今年以来,该局组织对全市270个行政村和居委会进行了农村移动终端信号和接通互联网的全面优化,4G网络覆盖率达到98.89%,光纤通达率达到了97.41%,使得全市许多的贫困户通过“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电商模式,将自己的土特产、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获得丰厚的收入。家住官庄镇的贫困户陈大伯通过互联网牵线,自己种的山药被上海客户全部购买,获利3万多元;家住明月镇的贫困户杨婶婶种的辣椒,通过互联网销售,被江西、成都客商购买,收入2万多元,他们高兴地说:“现在有了互联网电商平台,我们坐在家里也能卖土特产挣钱啦,这都是通讯扶贫给我们带来的实惠和变化。”

    在2157.2平方公里的瓷城大地上,一场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役正进入冲刺阶段。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在这一社会各界来帮扶,千军万马都参战的精准扶贫主战场上,活跃着一支扶贫尖兵——醴陵市经济科技信息化局。

    该局党组一班人团结一致,凝心聚力,紧紧围绕醴陵市委、市政府扶贫攻坚工作目标,以“大解难、大服务、大帮扶、大发展”为中心,制订了斩断贫穷“根”、输造脱贫“血”、搏动致富“脉”的一系列帮扶措施,营造了通讯帮扶大覆盖、科技帮扶进家门、爱心帮扶办实事的良好氛围,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创造了弯道超车的脱贫条件;他们以心换心,情系万家,坚决不让一个贫困人员掉队,不让一件扶贫实事落空,扎扎实实地将扶贫攻坚工作推向高潮,把许多老百姓认为“不可能”办成的事情,全部落地生根变成了现实。

    科技送下乡 村民奔小康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科技帮扶是关健。

    “扶贫不能喊空号,不能玩空手套,不能走马观花,我们要迈开双腿,到贫困村去,到贫困人员家里去;我们要自己动手,做老百姓看得见的实事,要为他们排扰解难,要与贫困人员建立起‘兄弟’般的感情,只有这样,扶贫才能做到‘真扶贫,扶实贫’。”醴陵市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局长徐德军在扶贫工作会议上的铮铮誓言,落地有声,成为了该局扶贫攻坚的工作指南。

    醴陵被国家授予“油茶之乡”,该局携手醴陵市农业局、林业局、畜牧水产局、扶贫办等兄弟单位,以金桥生态农业产业有限公司、石亭希望油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企业,派出科技特派员手把手地进行科技种植培训,带动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油茶种植面积,提高贫困户的经济收入。

    建设科技扶贫平台,培育沈潭镇汇泉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官庄山水生态林养殖基地、茶山镇湘醴人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三个扶贫示范基地,将醴陵金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纳入省“星创天地”诚信示范企业,极大地提高了科技扶贫,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该局广泛培训农村淘宝合伙人,搭建醴陵市乡村服务网络平台,实现“网络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在全市设立10个农村农业服务站,积极开展专家网上技术咨询服务。

    7个省级、7个株洲市级、19个醴陵市级科技特派员分布在全市的各个贫困村和贫困户家中,组织开展牲猪、养蜂、技能、水稻、蔬菜等多个培训班,全市共培训贫困户4328人,使全市绝大多数贫困人员做到心有科技,手有技能,激发了他们各自的内生动力,树立了脱贫的决心和信心。

    醴陵市农业局高级农技师刘干华,常常来到沈潭镇汇泉牧业科技有限公司,传授养羊技术,该公司现有2000多头黑山羊,长势良好。贫困户肖志平在刘干华的帮扶下,养了25只种羊,今年就发展到50多只,已获利1万多元。

    高级农技师周金龙,常年驻扎在省级贫困村明月镇云岩居委会,传授种植技术,培训种植人员。目前,该村家家都掌握了种植辣椒技术,种植面积发展到了300多亩,主导产品玻璃牛角椒已向国家申报了地理标志认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不仅给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也成为了醴陵市通过科技扶贫,带动产业增收,带动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一大亮点。

    该局10名班子成员,都成了精准扶贫责任人,与12家贫困户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他们利用星期天,分别到贫困户家中走访,将真实情况记在心上,贴心进行帮扶。冯占桥、李桔明、吴光付、李洪连4户通过落实异地搬迁等帮扶措施后,于今年脱贫,满意率达到100%。

    教育帮扶,从小孩的学业抓起。10多名贫困户的子女,分别得到了醴陵市经科信局500至1000元的教育补助,并给他们送去许多必需的学习用品,当局里的扶贫队员到学校去看望这些孩子时,孩子们都亲切地称扶贫队员为“干爸爸”。

    让温暖醉心,让健康相伴,让生活美好,让幸福随行。醴陵市经济科技信息化局的真心帮扶,像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了诸多贫困户家庭;像春天里的缕缕阳光,将满满的幸福,撒进了贫困人员的心田,送到了老百姓的家门。

    11月19日,当醴陵市沈潭镇美田桥村特困户刘佳运老两口,接到醴陵市经科信局扶贫办专干周卫东送来的2400元伙食补助款时,眼里闪动着感激的泪花。

    原来,刘老夫妇有一个30多岁的独生子,因升学不顺,导致出现精神障碍,家里无钱医治,只好一直让他在外面“流浪”。经科信局了解这一情况后,及时将他的儿子送进了精神病医院治疗,并每月给他提供400元的生活补助。

    醴陵市官庄镇瓦子坪村的特困户李洪连,家里的土坯房10多年前就已倒塌,居无定所的他只好拖着残疾的身体,流落到醴陵市区靠捡垃圾维持生计。经科信局了解情况后,帮他争取到危房改造名额,随后局里干部职工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帮他建起了舒适的新居;又帮他添置了冰柜小推车,给他安排了一个摆摊做生意的地方,让他每个月都能攒下1000多元。如今,经科信局成了李洪连的“家”,他一有空就会来坐坐,高兴地聊聊自己做生意的喜和乐。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