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zzfkwy@163.com
在祖国西南边疆,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相交的普洱市,有一座碑、一串故事。
走进宁洱县城,即当年普洱专署所在地,迈入民族团结园,看到园中两侧建有各民族剽牛、喝咒水的雕塑,正中上方一个六角亭,亭中摆放一座青质碑,这就是屹立在普洱各族人民心田上的“民族团结誓词碑”。
哈尼老人凝望镌刻在石碑上的一组姓名,指着其中一个名字,说:我叫方有富。方老穿戴满满一身哈尼装,他的沧桑与难忘的往事,让我了解了碑的由来与不凡。
1950年,中央决定从各地兄弟民族中选派代表,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国庆盛典。普洱区少数民族代表却存在种种顾虑,由于刚解放,受到境内外反动势力宣传影响,有的竟认为这是共产党设下的圈套,怕到了北京会被杀头,提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的托辞。
澜沧县竹塘区区长龚国清,来到地处中缅边境的邦箐大寨,做佤族头人拉勐的工作。拉勐怀疑政府是调虎离山,以佤族人不出远门为由拒绝。龚国清多次上门开导,拉勐才松口,但提出三个条件:要有汉族干部陪同去;区长龚国清要用自己的一个儿子作为人质抵押,如果4个月内他不能返回就说明遇害了,山寨的人就把区长的儿子杀掉;还要送给山寨1000斤盐巴、100件土布。龚国清为了完成好党交给的任务,承诺了拉勐苛刻的要求。拉勐终于答应赴京观礼。
10月1日,普洱43名土司、头人和代表的赴京代表坐在天安门左边观礼台。只见天安门广场上,陆海空三军阵容雄伟,工人农民学生一队接着一队,文艺大军载歌载舞,“毛主席万岁”的呼声此起彼伏……全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场面,让各族代表感动得热泪盈眶。
10月3日,中南海怀仁堂,代表们争相捧出自己民族最珍贵的礼物。傣族代表召存信等人给毛主席献上金伞、贝叶经、勐海沱茶、傣族服饰。佤族头人拉勐敬献了三代祖传的梭镖。毛主席握住拉勐的手说:“听说你们民族有砍人头祭谷的习俗,可不可以不砍人头,用猴头来代替?”拉勐回答说:“用猴头不行,用虎头倒可以,但老虎不好捉哩。”毛主席说:“这事由你们民族自己商量着办吧。”后来,佤族响应毛主席倡议,改用牛头举行祭谷仪式。在京期间,各族代表4次见到毛主席。毛主席给每位代表赠送了呢料制服、衬衣、皮鞋、袜子、毛巾、牙刷、口杯等物品。
听方老讲到此处,我深为毛主席、党中央高瞻远瞩而感动。
12月26日,赴京观礼团参观了天津、南京、上海、重庆等地后回到普洱。随即参加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大会。
会议开到第5天,有代表提出,为纪念这次大会,要用一种各民族都能接受的方式把它保留下来。经热烈讨论,决定举行剽牛盟誓仪式。1951年元旦,这是不平常的一天,普洱黉场召开千人大会,隆重的剽牛盟誓仪式开始了。
担任执剽者,正是拉勐。
那天,拉勐这个老剽人又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自从在首都见到毛主席、接到毛主席礼物,参加国庆观礼,参观各大城市看到的一切,拉勐深信共产党是能带领边疆民族共同奔向好日子的“大头人”,阿佤人一定要跟着党走。紧张的是,剽牛分吉和不吉。吉卦就是执剽者一剽命中牛的心脏,剽口朝上,血朝上喷,牛倒左方,头朝南方,这为吉祥,反之不吉。用当时话讲,能否跟共产党就看剽牛结果了。他能不担忧吗?
结果,苍天保佑!拉勐沉稳上前,矫健扎剽,一剽即中。被剽的牛朝左倒下,昂扬的头向南摆去,鲜红的血朝上喷注……
预期想要的吉祥征兆呈现!拉勐又唱又跳,激动得滚倒地上,边滚边喊:“共产党猛!毛主席猛!”意思就是“共产党好!毛主席好!”剽牛现场沸腾了。各民族代表们非常高兴,认为这个结果是顺应了天意。拉勐将大红公鸡的头砍去,让鸡血滴在一大碗酒里,代表们各自刺破大拇指,将鲜血滴在鸡血酒里,深深地饮上一口。然后,庄严地进行宣誓。誓毕,48位代表,分别以傣文、拉祜拼音文和汉文,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从此,普洱各民族用实际行动恪守碑文,树立爱国思想,消除民族隔阂,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
傈僳族头人李保,在当地威望高,在他带动影响下,本族跟着“红汉人”,团结建边疆。国民党残匪侵占西盟,他来不及撤走而被抓,敌人威胁他供出我方情况,逼他投降。被捆绑着的李保大骂敌人,凶残的敌人见威逼不成,到营盘山挖了一个大坑,把李保推到里面,花了7天,慢慢把他活埋了。1951年6月5日,李保英勇就义。
我抚摩刻碑上的“李保”,他的名字闪着不灭的光彩。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淌下来。
大美普洱,不仅有茶 ,还有一座碑……
母亲的牵挂 晏伯承
随笔
人生在世,有人牵挂是福。这种牵挂,有来自家人,有来自朋友,有来自同乡或同事。在我的记忆中,最至诚、最无私、最暖心的是母亲的牵挂。它宛如一棵至善至美的菩提树,千年不老,四季常青,让人铭记一世,感动一生。
过苦日子时,粮食奇缺。公社食堂按每人每餐三两米的定量还常常短斤少两,三两一钵的米饭,顶多二两多一点。米不够水来凑,饭时常变成了粥。看到家里几个骨瘦如柴饿得叫的孩子,眼睛一个个鼓得灯笼泡似的,母亲饭端到手后,顾不上自己饿得慌,将钵子里的饭往这个碗里扒一点,那个碗里扒一点,自己的碗则见了底。母亲心疼地说,细伢子正是长身子的时候,要吃饱点,莫饿坏哒。话语间,牵挂之情溢于言表。
小时候我格外胆小,尤其是怕打雷。每年“惊蛰”过后,雷雨天气不断。常常是几道急促的闪电后,震耳欲聋的炸雷就会如约而至。而在此时,母亲就会第一时间将我搂入怀中,紧紧地抱着我,口中还祈祷着:“雷公老爷长眼睛,不要打错人。”我将头深深埋入母亲的怀中,感受到母亲的心在颤抖,那是母亲的真情在迸发,母爱在流淌。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当时还在农村“修地球”的我,为在“与天斗其乐无穷”中有个好的表现,脏活重活抢着干。或许是劳累过度,抑或是受到某种惊吓和刺激,我突然畏寒怕冷,高烧不止,继而粒米难进,昏迷不醒说梦话。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一向好强的母亲急得腿都是软的,眼泪双流。她赶紧在附近找了位郎中,开了几服中药给我煎服。接着又马不停蹄地找了个外号三瞎子的算命先生帮我打卦画符。
朦胧中,隐隐约约地听见三瞎子在说我中了什么邪,要赶紧做法事,把丢了的魂找回来,还说做法事要三十三块三的师傅钱。三十三块三,这在当时的物价水平下可是一个“天价”数字啊!母亲听说后一下懵了,央求着三瞎子说:“我手里冇咯多钱,能不能请你先做法事,过几天我再想办法把钱还上?”三瞎子一口回绝:“无钱法不灵,冇钱搞不得!”无奈,母亲只好找邻居说好话凑够了钱。在三瞎子做完法事后,母亲还遵其吩咐为我“喊魂”,在半夜时分朝着漆黑的窗外,一声又一声地呼喊着我的乳名:“满伢子回来哦,满伢子回来就好哦……”
也许是母爱感天动地,也许是我命不该绝,在与死神有了短暂的邂逅后,我的病竟奇迹般地好起来了。看到我又像往常一样进食,下地行走了,母亲那双熬得通红的眼睛里,像有道亮亮的光芒在闪过。不过我发现母亲陡然间苍老了许多,额头上的“五线谱”更加明显,头顶上的白发又蹦出了不少。
1975年底,靠机遇与贵人相助,我有幸跳出了农门,进入到国家某机关工作。不久,组织上安排我到内蒙古出差。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出远门,母亲不晓得内蒙古具体在哪,只知道在北方,好远好远,那里的冬天好冷好冷。临行前,母亲在我的背包里塞了一件又一件的御寒衣服,灌了一瓶又一瓶她亲手做的剁辣椒、黄瓜皮和山楂片。千叮咛万嘱咐,出门在外,一定要看重自己,吃好点,穿多点,不要坏了身子骨。
后来出差回家,听母亲说,我在外的半个多月里,她冇睡过一次落心觉,天天掰着指头数日子。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也从中懂了什么叫“儿行千里母担忧”。
如今母亲离我而去有二十多年了,但母亲的牵挂却还如影相随。多少次的睡梦里,我梦见母亲对我嘘寒问暖,叮嘱我外面湿气重,要多穿衣服;饭桌上将我最爱吃的红烧肉一片一片地往我碗里夹;大年三十,母亲系着围兜,在滚烫的油锅里炸着酥油砣,准备着团年饭,等着儿女们团聚……这一切的一切,让人舒心、暖心,终身难忘。
赵四 倪锐
文学作品选
赵四回村了,赵四是回村上任村官的,赵四不差钱。
村子很穷,荒山野岭,土地贫瘠,几乎找不到楼房,赵四有村里唯一的大洋房。赵四的洋房是他自己在外几十年打拼挣来的,人人都看着赵四家的洋房眼红。这次选村官,赵四承诺,不拿村里一分钱工资,还另外捐出一百万扶持村里建村部和学校。赵四全票当选。
村部落成后,学校很快就建在了村部旁边,要走几十里山路出去上学的娃,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学了。但是,村里人少,上学的娃不多,学校建好却没有老师。
赵四找教育部门,领导的回复是:“我们有对口学校安排那里的几个小孩。”
赵四回村了。赵四自己找老师,在网上招聘到一个叫黄小凤的老师,师大毕业,青春靓丽。赵四很满意,自己掏腰包给黄老师开工资。
学校安排稳妥了,赵四一心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
赵四说,山里建村部和学校时太不容易了,得先修路。从小一起光屁股长大的伙伴王麻子想包下修路工程,赵四毫不犹豫地请来了勤恳扎实的老工匠张三爹,很快,一条利索的水泥马路贯穿全村。王麻子背地里骂了赵四不知多少回娘,当面却不敢放个屁。
赵四修建的水库鱼塘,小舅子想承包,托赵四老婆说情,赵四一口回绝了,给了全村最穷的“铁拐李”,弄得郎舅好久不跟赵四说话。“铁拐李”倒是把个水库整得风生水起,逢人便说赵村长的好。
赵四买来机器开垦荒山,堂弟想栽黄桃,请赵四的叔叔出面,赵四没答应,让孤儿寡母的“二寡妇”家种上了柰李,堂弟好久看见赵四都绕路走。“二寡妇”一家起早贪黑,对赵四感恩戴德。
赵四又建了一个水果酿酒厂,自任董事长,儿子想揽下收购水果的差事,赵四眼睛一瞪,给了自己扶助完成大学学业的李感恩,气得儿子当着赵四的面摔门而出。李感恩因为赵四的资助一直找不到报答的机会,这会儿把全部的劲都用在了业务上。
赵四雷厉风行,办事干脆利落,铁面无私,村里人都服他,有事都找他,赵四得以连任第二届。
赵四大刀阔斧,酝酿着干一番大事业,占地几百亩的大工程,这次却包给了一个叫黄小龙的外乡人。赵四没忘乡亲们,工程包给外乡人,每家分了五百块。几百亩的土地,荒在那里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年了,忽然在赵四的手上变了钱,村里人还是挺感激的。
工程办公大楼竣工的那一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黄老师的独舞更是助兴,赵四和黄总的脸特别灿烂。
大工程开始往外冒烟起,赵四更忙了。
“铁拐李”的鱼塘莫名死了大片的鱼苗,来找赵四商议,赵四在外忙着谈业务。
“二寡妇”家的柰李眼看挂果了,不明不白地一个个往下掉,“二寡妇”来找赵四想办法,赵四在学校忙得连头都顾不上抬。
李感恩来找恩人,最近收购的水果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大不如从前,赵四和黄总在国外考察。
村里的孩子们都不明原因地流鼻血了,大家慌作一团,都来找赵四想办法。
村里人没找到,公安机关倒是把赵四找到了,在酒店,赵四旁边躺着黄老师。
过了很久,新村长从废弃的工程大楼前经过,喃喃地叹了口气:“好好的村庄,硬要弄个有毒工厂进来,赵四真是找死啊!”
烈酒
诗二首
诗苑
兰祁峰
在火车晚点的时候,
对面坐下来一瓶烈酒。
他邋邋遢遢 ,端着碗泡面,
古铜色的皮肤上锈迹斑斑
他两脚间夹一蛇皮袋,
几件旧衣几张报纸一包烟,
远不如
他手中的邵夫子打眼。
他说他从安徽来湖南,
在一个工地上日赚两百
但从不省俭,
到现在回家了,还是没钱。
他才不担心呢,因为家中没人
他爽朗地笑指着旁边的小孩:
“要是我成家,孙子比这还大哩!”
他说他什么活都干过,
他说他的故事很多,
他说他最爱是烟和酒,
有它们的日子什么都不愁。
他说着,伸手抓起邵夫子
就狠狠地呷了一口
这样一瓶浪迹的烈酒,
逗弄了一个小孩许久
正在提身进站的当儿
他高傲地甩过一颗
令众人嗤鼻的头。
我在白浪河边
我曾在白浪河边度过秋分
不,准确说是我们
对岸高楼的霓虹灯
可以作证
我并不是故意选择在秋分,选择
秋分的夜晚
融入这白浪河的光与影
是秋分的凉意
打湿了我们,打湿了
我们灰黄的眼睛 还让
这异乡的土地在整个夜晚
波光粼粼
白浪河边该有离别的钟声
留言簿上却未注明
白浪河边的秋分是一道
深深的痕,刻下了
一个“曾经”
不是 某年某月
而是 每时每分
一只狗的日常生活 晓晓
杂文
这是一只普通的狗,普通得就像流水线上的一名操作工,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连姓名都可以忽略。它是有名字的,但知道的人寥寥无几,也无须知道。
显然,这狗没有洋血统,也没有高贵的身份,要不,它也不可能待在此地。
这是一家民营企业的厂区,不知道什么原因,工人已经屈指可数,但从老板到员工,都在坚持。尤其是老板,常年奔波在外,难得出现在自己的厂里。但厂里平安无事,因为老板已经发白腰佝的父母在镇守着厂大门,他们的用心程度甚至超过老板本身。这狗,就是他们的刻意安排。
厂区的一半是厂房,另一半是荒地。不是纯正的荒,栽有树苗,真的是苗,手指粗细,始终都是手指粗细,站远些看,基本上恍如未见。两位老人来了,容不得这番荒凉的模样了,简直是眼中的刺。亮出在家时的绝活,种粮和种菜,腰不佝了,腿不疼了,饭也香了,觉也实了,几个月一过,黄豆、芝麻、豇豆、南瓜、冬瓜、黄瓜、白菜等等,应有尽有。同时进驻的,还有鸡们,还有这只狗。
公司食堂里的菜,除了肉和鱼,全实现了自给自足,每天需要多少,由老人发放。富余的全堆在那,应付整个冬天没有问题。
狗是小狗,之所以允许其与鸡同时进驻,老人的用意显而易见。狗是领会意图的,随时随地地叫声,就是证明。其他的,恕它无能为力。一条铁链拴着它的脖子,以桩为圆心画出的一个圆,就是它的运动范围,也就是地盘,就是想作为,也只是空想。
如此之故,绝大多数时候,狗是无事的。无事不代表不履行职责,脱岗溜岗和玩忽职守不可能出现在它的身上。铁皮屋是它的家,就在一侧,但几乎看不到待在屋里。可见责任心之强自觉性之高公私之分明。
最经常的姿势是,后腿呈跪姿,前腿向前伸出,身体趴服于地,目视前方,时而左右巡视。再就是在鲜明的圆圈内转悠,应该是巡逻,长期巡逻的结果导致圆圈内寸草不生,只是黄土地,与圈外截然不同。
警惕性使然,不忘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搏斗技能。后腿站立,屁股后拉,两腿前伸,身体下压成弓形,呈最大幅度拉伸。蹲伏在地,猛地蹿起出击,可恨铁链不允许它箭般射出,“呛啷”几响,英勇的战斗姿势瞬间狼狈刹车。有时,突然抬头四处侦察,眼光之锐利,似有剑光闪烁。有人路过或是稍有风吹草动,“汪汪”几声,显示存在,也宣示主人养它的意义和价值,更是在岗的证明。
很明显,狗是孤独的。
或远或近的鸡,看不出友好相处的迹象,也不为敌。大多互不理睬,不在彼此眼里,各玩各的,各忙各的。发呆是避免不了的,望定一个地方,痴痴地张望。再猛然一阵摇头,耳朵乱甩,恢复警惕状态,算是清醒自己,对自己一时发呆的自责和懊悔。
狗已经习惯了铁链,从没见过它有过挣脱的努力,哪怕是做一个撕咬铁链的动作也无。自由是什么概念,估计它已经忘到九霄云外。唯一的武器,就是叫声。可笑的是,倒也能唬住三两路过的人,特意绕开一些走过,总感觉有猛扑上来的可能,必须小心提防才是。
偌大的厂区的防卫职责,交付于它,实在是难为它了。但错不在它的。
一只狗的日常生活,便如我描写的这样,日复一日地重演,几无变化。
株洲赞 彭子辉
株洲新城,建宁古县。倚湘水而设镇,借火车而拓基。功建两型,境连三市。转型升级,继往开来。包容万象,吐纳八方。千秋蒸尝,炎帝寝陵之地;十字枢纽,中国动力之都。科技挟高铁、轻轨之奇,工业擅机械、制造之重。
岁次丁酉,晚秋九月。金菊灿乎城市,鸿雁唳于江天。登高歌咏,正宜其时。于是开蓬门而迎宾,扫花径以延酌。遂有诗人词客,援笔命思。或怀古而沉吟,或慨今以舒啸。孝道西渐,老莱娱亲之迹;理学东来,朱子送别之亭。尔其探桃源洞之幽深,涉仙人桥之奇峭;攀云阳山之高峻,泛酒仙湖之空澄;憩神农湖之清荫,步风光带之曲岸。激情荡胸,驰俊彩于古邑;乱花迷眼,瞻雄姿于新城。于是神思远引,协音韵之铿锵;形势遥瞻,运经济之稳健。展才情之羽翼,抒梦想之篇章。
盖湘人胆略,敢于变革;株洲风姿,志在争先。载誉文明、卫生之城,驰声园林、绿化之市。人住画里,城在花间。发展与自然并强,工商偕文化同进。呈磅礴之大气,奔富裕之小康。歌时代之繁荣,纵笔美景;赞株洲之腾跃,放怀高歌。诗云:炎陵宫阙势崔嵬,万古酃峰何壮哉。云涌衡山连嶂动,春融湘水抱城来。驱倭战浴左权血,次岸诗怀杜甫才。携手同圆中国梦,新城秀色任君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