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娭毑要“摘帽”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株洲日报记者 王军

    通讯员 朱刚 陈柱波

    11月21日,株洲县朱亭镇黄龙村,雨纷纷扬扬地下,冷空气冻得人直哆嗦。62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丁春典,给病床上止不住咳嗽的老伴徐达清卷了卷被子,又在火盆里点燃了木柴,昏暗的屋子里渐渐变得暖和起来。

    丁娭毑家里早些年可是红红火火。上世纪九十年代,乡镇时兴办企业,脑子活络的徐达清贷款办起了织布厂,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家里还盖起了红砖房,可后来织布厂由于效益不好关了门,家里还欠下三四十万元债。

    还没把债还清,徐达清2012年就中风瘫痪在床,39岁的儿子因为患有严重的风湿病,长期离家在外,日子和家,由身高仅一米四的丁春典撑着。附近乡邻曾说过:“老丁家能翻身,打死也不信。”

    精准扶贫成为一道曙光。丁春典一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朱亭镇扶贫办主任许明成了丁春典的结对帮扶人。根据她家的实际情况,许明给她办理了小额贴息贷款,这笔资金投入到当地一家农业企业,每年可享受2400元分红。株洲县还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户,启动县内乡镇卫生院入院零预付、报销零起付、出院零支付“三个零”政策,全部纳入新农合补偿范畴,完善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补偿制度,徐达清每年两千多元的治疗费用全部被减免。

    但丁春典没有躺在政策的温床上。2015年,她流转了村里30多亩田种水稻,赊种子化肥,租赁机器设备,丁春典在别人不看好的情况下“犟”上了。

    一年下来,丁春典种的水稻亩产仅300公斤,加上种水稻自己使不上力,刨去人工和其他成本,种田还亏本。村里的扶贫干部何志平于心不忍,帮着她向农业部门申请灾情补助和早稻育秧抛秧补助,又在来年的耕种过程跟踪指导,丁春典2016年终于没赔了。

    “我还真不适合种田。”丁春典咧嘴笑,今年土地流转费用从每亩100元涨到近400元,她放弃了,去人家地里干活,虽然因为年龄大个头小做事慢工钱比别人低,但她觉得这比种田的赔本买卖强。

    好在家里的母猪争气,今年产下的2窝猪仔31头。在丁春典家,记者看到垒在墙边的木柴和饲料把过道挤得逼仄,后院里猪圈被隔成几个小方格,31头猪被喂得膘肥体壮,与前屋的清冷形成鲜明的对比。

    “往后肯定是好日子。”许明给记者掰算,丁娭毑一家人的年收入目前达到1.8万元左右,家里三口人的收入项达到了脱贫标准,镇里也把她家列为明年拟脱贫对象。“我们也在积极联系买家,让丁娭毑家里的猪年底卖个好价钱。”

    丁娭毑还惦记着欠银行的债,这些年陆陆续续还了一大部分,但还剩下几万元。“要还,在银行有个‘黑帽’,不摘不痛快。”丁春典说话时,露出一口齐整的牙齿。

    决胜脱贫攻坚

    •脱贫故事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