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柒斤
一部好书,被高尔基比喻成“进步的阶梯”,被莎士比亚称之为“全世界的营养品”,被弥尔顿看作是“伟大心灵的富贵心脉”。而谁也不会否认,满足视觉上的审美需求,也是一部好书应有的功能。一本好书带来的阅读快感,除了白纸黑字内的深沉内涵,往往还有可能来自插图、装帧、封底的名画,以及藏书票等附加品的诱惑。一本好书应该既有内涵,也有与内涵相匹配的“颜值”。
对此我有切身体会。记得第一次读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就是因为被书里的插图所吸引;第一次翻《三国演义》,是被少见的线装和泛黄的书皮诱惑;第一次捧读《瓦尔登湖》,则是冲着漂亮的书签去的。
我这种很不“靠谱”的读书情结,很可能令一些整天教育人们要“深读”、“精读”的仁人志士所不齿,但法国作家罗兰·巴特是我通道,他说这并非见不得人。他认为,文本是一个提供愉悦的对象,文本阅读不仅是一种理性的意识活动,也是一种具有物质性的、能作用于人之生理的实践。
比如武侠小说里的女性角色,即便她武功再好,如果不美或不邪或不毒,很容易变得“呆若木鸡、浑拙朴纳”,难免被人忽略。而如果她“美”得让你目不转睛,或“邪”得令你难以忘怀,或“坏”得叫你拍案叫绝,就会带来无穷的快感。书也一样,白纸黑字以外的装帧、插图、封面、书签乃至藏书票,往往就像武侠小说里女性角色的“附加值”,在带来阅读快感之时,也让你更深地记住了书中人物的故事与命运。
为什么对书来说,白纸黑字以外的一些“附加值”不容忽视?我一个从事设计行业的同学,从他的角度做了一番阐释。他说,图书设计者做一本书,通常会阅读文字,深入了解并仔细分析内容,再依据书的内容寻找适合的视觉元素、材质及表现形态,尽最大可能满足读者视觉需求,缓解大块文字带来的视觉疲劳。这话我信。因为许多书的封面、插图似乎并没表现书中描述的场景,却在我心中烘托出了一种气氛,给了我一个想象的空间。比如我看一本流行期刊时,往往封二和封底的那一幅或几幅古今中外的大师名画“霸占”我眼神的时间有时比白纸黑字描述的精彩内容还多。
有时花几块钱买一本所谓的励志杂志,就是冲着封底一幅名画去的,翻里面的文字用不了10分钟,看那一幅画却要一两个小时。看一幅优秀的漫画,我往往都认为是在品鉴人生:画面是灵魂、题字是神韵、印章是眼睛。身边几位书虫朋友也有同感。
现如今,不断有人为实体书店和纸质书重新“站起来”建言献策。不过,看到那么多“妙计”,我却比较认同美国第一畅销书作家斯蒂芬金的“金点子”:“数字时代讨论纸质书和实体书店时,人们常常忽视了书也是实实在在物品这个事实。”诚然,一本书除了文字内容外,有平装、精装之分,有不同版本、不同封面、不同插图。
当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关门歇业、越来越多的读者被电子书的便利吸引,美国出版商反倒在纸质书的设计、印刷、装帧等方面下工夫,突出纸质书的实体之美和拥有的快乐。还有读者认为,触摸与看、闻、听、尝等影响读者的感情,电子书永远不会像纸质书那样给读书人带来全身心的感受。可见,纸质读物白纸黑字以外的“装潢”也很重要。
虽然一本内容精彩、装帧精美、插图精雅的书能激发人的疯狂“食欲”,但什么事都有个度,白纸黑字的文本也一样。如果过度包装、强拉硬配插图,也只能适得其反,给人以画蛇添足、华而不实之感,自然就降低了读者的阅读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