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是孤独的猎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谢冰凌

    读完麦卡勒斯的《心是孤独的猎手》,我的心便如屋外的天气,寒了一阵。这是个没有结尾的故事,悬而未决,头重脚轻。

    写作《心是孤独的猎手》时,作者麦卡勒斯20岁,那一年她结婚,可在理应喜庆的一年,她却写了这本剖析孤独的书。她写的孤独刻骨蚀心,但她的文字清亮明净,让人心甘情愿走进她的故事里。

    小说主要人物辛格是个哑巴,没有正常表达的能力,只能用手语或用笔记与人交流。可正因为他是哑巴,反倒成了别人心里的智者、圣贤。他优雅的举止和意味深长的微笑,使人误以为他可以洞见所有人的心灵,似乎他掌握了一把通向他人内心秘密的钥匙,人们乐于靠近他,他的出现让人平静,获得解脱。

    但哑巴只是哑巴,他并不是传说中的圣人。他也需要倾诉,需要释放。他定期去精神病院看望他的好友,也就是另一个哑巴安东尼帕罗斯。每探望一次,他都获得一次“新生”。好友的死,他无法释怀,对外部世界而言,他是孤立的,除了哑巴他没有同类。人们不断聚在他身边发出的言语,他并不理解,他在写给安东尼帕罗斯的信中说(安东尼帕罗斯不识字信未发出):他们脑子里一直装着很多事,让他们不得安宁。一个人怎么能够开口闭口这么多话而不觉得累。我需要你,我不想独自一人,不想没有善解人意的你,那会是一种无法承受的孤独。

    然而安东尼帕罗斯也并不理解他,甚至还嘲笑他的行为,正如辛格无法理解向他倾诉的人们,这就是一个悖论。人与人的沟通总存在盲点,你以为对方懂你,其实往往并非如此。多数人只是需要一双耳朵,一个有生动表情与他同悲喜的同类的面孔。有一个忠实的倾听者是人生最大的福气。除此之外,人类对待孤独的办法就是音乐绘画及文学艺术。米克就非常喜欢音乐,她把这与穷人家孩子极不相衬的兴趣爱好,称为“里屋”。“里屋”是她的世界,她乐在其中,独自创作欣赏对生活充满了期待,那是她活力的来源。她隐隐知道“音乐这件事于她总有一点用处”,其实就是精神的依靠,让她得以与众不同。所以米克得救。

    人与人的孤独不一样,窃以为,孤独也是有轻重的。蒋勋把人的孤独分为六种: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和暴力孤独。人的价值观不一样,孤独的立足点就有深浅之分。黑人科普兰医生,他一生都背负为黑人解放的使命而孤独奋斗,差一点与白人杰克,一个鲁莽激进的理想主义者达成联盟,但最后他们终于在种族主义的理解上分道扬镳。

    小说中,人们都到哑巴房里对哑巴诉说他们的遭遇,但他们同时聚在一起时却一言不发。可见潜意识当中,他们彼此互不信任,既不希望了解对方,也不希望对方走进自己。哑巴安东尼帕罗斯是个例外,他的生活最简单,除了吃的欲望一无所求,纯是一张白纸,孤独伤害不了他。不过一个没有孤独感的人也是蛮可怜的。

    当辛格知道安东尼帕罗斯离开人世后举枪自杀,他一死树倒猢狲散, 故事节奏加快,速速交待杰克、米克、黑人医生、酒馆老板比夫等人物的后续。哑巴辛格的出现以及他的死,或多或少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书中唯一的亮色米克,犹为突出,迅速从青年迈入“老”年。她与哈里的初吻暗示着身体的成熟,而辛格的死却让她从精神上成熟起来,“像夏季的花朵在九月里凋零,一切结束了”。

    写这类故事的人多数精神抑郁,身体不健康。一查资料,果然卡森·麦卡勒斯15岁便患了严重的风湿热,18岁再患风湿热误诊为结核病。她一生为病魔所困,爱情也颇为不顺,有说她是双性恋,与丈夫几度分分合合。42岁,麦卡勒斯被确诊为乳腺癌,期间因骨折多次手术。1967年,麦卡勒斯再次中风,昏迷47天后去世,那一年,她50岁。

    《心是孤独的猎手》写于1937年,那是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哑巴辛格买的收音机是最大的娱乐消遣工具。此外,比夫经营的小酒馆就成了镇上居民最好的去处,那是发牢骚信息来源最密集的地方。而今,物质生活丰富多彩,生活水平日新月异,资讯触手可及,可现代人并没有因为科技发达靠得更近,反倒是越行越远。这倒从另一层面印证了麦卡勒斯说的,“孤独,是人类的宿命,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命运,甚至连爱也不能” 。

    毕竟,孤独已成为一种稀有的高贵的品质,更多的时候,人们不过是借着空虚苦闷戏说孤独罢了。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