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政权耀千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唐艳丽 刘彦 阳童

    摆脱贫穷落后,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不懈的追求;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

    90年前,由毛泽东缔造的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宣告成立。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这个政权的诞生如一记惊雷,开天辟地。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治国理政的伟大预演。

    梦想激扬,初心不忘。在工农兵政府的星火照耀下,中国共产党从洣水之滨的小屋出发,走向瑞金,走向北京。

    红色政权耀千秋。近年来,茶陵县秉承红色建政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人民谋幸福,为县域谋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发展,民生福祉日益提升。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蹄疾而步稳,行稳以致远。而今,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63万茶陵人再度出发,开启了新航程。

    专家、学者点评

    自从1927年11月中国的第一个苏维埃在湖南省东南部茶陵成立以来,还没有一个人自告奋勇,穿过那道长城,再回来报道他的经历。

    ——摘自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政权、中央苏区的红色政权,都是从洣水之滨的小屋里走出来的。

    ——出自中央电视台摄制的《井冈山》特别节目

    对于茶陵红色政权的意义,一定要放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个大背景下去认识,这是鄂、粤两省建立的县级红色政权不可能有的丰富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对它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有较为深刻的揭示,也正是基于这个视点,才说“红色政权理论,源于井冈山茶陵”。

    ——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党史专家 石仲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诞生,是中国革命红色政权的开篇之章。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苏区史研究专家 余伯流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成立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中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革命政权理论本土化的一个初步尝试,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建立人民政权的一个伟大创举。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教授 刘浩林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建立,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白色国度”中建立的,时间最早、实践最为成功的红色政权,开辟了中国红色政权建设的新纪元。“茶陵建政”,标志着中国苏维埃运动从此发生了方向性的历史转变,成为其后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胚胎和雏形。

    —— 井冈山市党史办副研究员 刘晓农

    A

    这是一如既往的初心

    协力同创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冬阳高照下的洣水河,蜿蜒流淌,熠熠发光。河畔的小村庄内,一座砖木结构的徽派建筑群,依水而建,错落有致。这个院落,原系南宋的州(署)衙门。90年前,毛泽东亲手缔造的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就诞生在这里。

    物换星移,岁月沧桑。当年的鼓角争鸣,金戈铁马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渐行渐远。只有那青色的古石砖,似乎记录了这座“红色政权摇篮”的辉煌历史。

    1927年10月21日,工农革命军首克茶陵城,将红旗插上古城墙,唤醒了长期受压迫的民众,鼓舞了茶陵游击队的斗志,让敌人胆寒。

    作为井冈山的重要门户和天然屏障,茶陵城在当时有着优良的地理和经济条件,又有较好的党的工作和群众基础,这让毛泽东萌发了“经营茶陵”的打算。

    1927年11月18日,工农革命军由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陈皓、第一营党代表宛希先率领,以李炳荣为前导,第二次攻占茶陵城,随即成立新县政府。

    由于思想准备不足和实践经验缺乏,陈皓不做群众工作,仍按照旧政府的样子升堂办案、纳税完粮。毛泽东当即给予严厉批评,指示成立工农兵政府,发动群众斗争。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经过民主酝酿,从工会、农会和士兵委员会中分别推选出谭震林、李炳荣、陈士榘3名代表,组成新政府常委,谭震林任主席。1927年11月28日,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召开成立大会。在毛泽东的擘画和指导下,在洣水之滨的小屋,一群中国共产党人用他们的热血和信念,开始了建立人民政权的伟大探索和尝试,秉承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的朴素初心,进行土地革命,发展经济建设,建立革命政权。

    1927年播下的红色种子,已在这片热土中扎根发芽,向神州大地播撒;从井冈山的山间小路,走出通往民族独立复兴的大道;茶陵工农兵政府里的星星之火,燃照着中国人民的奋斗征程。

    正如1997年中央电视台摄制的《井冈山》特别节目中介绍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政权、中央苏区的红色政权,都是从洣水之滨的小屋里走出来的。如今,茶陵工农兵政府旧址已成为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株洲市、茶陵县党性教育、廉政教育等活动常年在此举行,红色传承一代接一代。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全景 王月环摄

    大事记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先后被授予多种牌匾,被确认为多种基地:

    2004

    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的第8条的重要景点

    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验收,被授予“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被湖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确定为“湖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

    被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确定为“现场教学点”

    被湖南省委宣传部授予“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被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军区政治部授予“湖南省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被湖南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湖南省2011届文明风景旅游区”

    被全国红色旅游协调工作小组办公室授予“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被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授予“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2008.12

    2009.8

    2010.5

    2010.7

    2010.10

    剧照 颜超摄

    2011.6

    2011.12

    B

    2012.5

    这是一往无前的征程

    齐心同绘振兴发展的新画卷

    2015.7

    C

    革命年代,为了巩固这个新生的革命政权,成千上万的茶陵儿女纷纷参军,先后7次整营编入红军,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二营、湘东南独立师等队伍,就是有名的“茶陵营”和“茶陵团”。

    1930年创办的“茶陵县列宁高级小学”为红军部队输送了大量人才,茶陵成为苏区武装斗争最早、坚持斗争时间最长、出兵员最多的县,5300多名英魂在血染的天空中陨落。毛泽东对茶陵人的称赞溢于言表,一再肯定:“茶陵有很好的群众”,“茶陵人很勇敢,很会打仗,茶陵牛嘛”。

    进入新世纪,茶陵人对毛泽东缔造的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依然怀有深厚感情,旧址1928年毁于战火。2004年,茶陵县投入2000多万元在原址重建。新建的工农兵政府旧址,也见证着茶乡大地振兴发展的铿锵步伐:2000年,茶陵县财政收入跨过亿元大关,2010年突破5亿元,2013年首次突破10亿元。2016年,该县完成GDP173.7亿元,完成公共财政收入13.3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8567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916元。今年前9个月,完成财政收入10.7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0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93元。

    如今,随着以龙华农牧、万樟园林、林丰黄牛为龙头的现代农业产业的建立,以云阳山、南宋古城墙、东阳湖为依托的现代旅游业产业的建立,茶陵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迸发出令人震撼的力量。随着城东学校、思源学校、新中医院大楼、新妇幼保健院大楼等一大批民生基础设施的完善,百姓切切实实享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随着衡炎高速、醴茶高速、泉南高速和衡吉铁路的先后开通,茶陵县已基本形成“2437”交通大框架(2条铁路、4条高速、3条国道、7条省道),极大地方便了百姓出行。从此,茶陵人东去上海,南下广州,西去南宁、昆明,不必舟车劳顿地转车。

    “工农兵政府,苏维埃精神”。这幅1927年悬挂在茶陵工农兵政府大门口的对联,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初心。新中国成立后,历届茶陵县委、县政府一直秉持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朝着将茶陵建成湘赣边界中心县的宏伟目标,开拓前进。深藏于茶陵人民心中的富民强县梦想,终于不再是空中楼阁,而犹如地平线上跳动着的朝阳,喷薄而出。

    这是一诺千金的答卷

    携手同圆脱贫致富的小康梦

    从当年打土豪、分田地,到如今建成湘赣边界中心县,实现全面小康……变化的是发展目标,不便的是茶陵人“争创一流,敢为天下先”的拼劲闯劲。“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茶陵这片红色故土孕育了伟大的苏区精神,这种精神已融入茶陵人的血液。茶陵,这片英雄的红土地,又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开启新的征程。

    时光荏苒,90年弹指一挥间。由于历史欠账过多,加上地理、自然因素制约,茶陵这片红色土地,经济依然不够强大,有些百姓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之下,截至2014年底,茶陵还有贫困人口75417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3.8%。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自2014年开展精准扶贫以来,从干部到群众,同心携手,砥砺前行,茶陵汇聚起向贫困宣战的强大力量,先后派出4000余名县乡机关干部与12241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选派70支工作队进驻贫困村,派出161支工作队进驻非贫困村,真正做到干部结对帮扶全覆盖。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4年来,茶陵县的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写下了脱贫攻坚一诺千金的时代答卷:如今,茶陵的贫困人口已减少至3351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6.1%。2017年坚决确保实现县摘帽、59个贫困村出列、2.5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

    洣水泱泱,小屋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进入新时代,肩负新使命。茶陵将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立下军令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继续朝着建成湘赣边界中心县的目标奋勇前进。

    内部景观

    将军蜡像 肖津汉摄

    (除署名外,本版图片均由茶陵县委宣传部提供)

    缅怀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