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年前,著名爱国人士、教育家袁毓煌在株创办“株洲私立建宁学校”。作为市一中前身,该校成为城区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校。如今,市一中立足历史文化,力图蝶变发出最强音——
□ 株洲日报记者 成建梅 通讯员 罗良才
【记 录】
建校八十多年来,学校秉承“励志笃学,修德成器”的校训和“文明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奋勇前行。
市一中在株洲市教育界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力:学校先后获全国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校、中华传统美德优秀实验学校、湖南省教学质量显著优秀单位、湖南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建校八十多年来,培育出湖南省文科与英语双料状元谭胜芳,北大学子刘斌,清华学子陈清华,株洲市城区理科状元谭泳涛等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
作为株洲城区基础教育发源地,学校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现实追求,提质升级发展成为市一中新时期发展要务。
《株洲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实施方案》显示:“将市一中作为整体提质重点对象,争取用3到5年时间打造成高品位有特色新型优质高中”。
文化立校、课改兴校、质量强校成为学校办校策略;深化课程改革促转型,创新发展方式提品质成为学校核心发展方针。
“振兴发展、实至名归”的一中归来梦追求目标为“三特六精”:“三特”即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质,“六精”即精致校园、精湛管理、精品课程、精准教学、精质服务,最终达成师生精彩生活的愿景。
2017“双一流”高中
建设大事记
肩负使命
●9月8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阳卫国到学校慰问教师,并了解学校“双一流”高中建设情况。
●6月22日,省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副厅长王建华到校调研“双一流”高中建设情况。
●5月11日,副市长杨胜跃率市编办、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芦淞区政府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学校现场办公,研究、协调、解决学校提质升级发展相关问题。
●4月18日,市教育局局长吴安浩到学校调研,关心一中发展态势,勉励学校继承和发扬优良办学传统,开拓进取,争取实现跨越发展。
●10月18日,芦淞区政协主席陈光国率区政协无党派界别组委员到学校调研。市政协文教卫体委主任石慧彬参加活动,校长陈嵩、党委书记张要武、副校长艾建国等陪同参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史馆,并举行座谈会进行了交流。
●5月27日,株洲市人民政府发文《株洲市一中提质升级发展现场办公会议纪要》,明确了学校提质升级总体方案、教师队伍建设、智慧校园建设、教育教学实施设备完善、办学体制改革等五大事项。
● 8月29日,市财政全额投资3500万元的学生多功能活动中心项目正式获批立项,全面进入建设阶段,这标志着学校“双一流”高中建设正式启动。
●9月30日,由市教育局主办,市一中承办的“建宁国韵·乐满中秋”株洲市2017年首届校园民族音乐会在神农大剧院举行,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董小平出席并讲话。
铿锵号角
庆云山上解放街99号,城区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校、 省示范性高中市一中坐落于此,闹市中独得一隅清静。
湘江之畔,庆云山麓,校园内林木苍翠紫藤摇曳。清晨的风拂过,伴着时有时无的鸟鸣,更添幽静。
85年前, 芦淞区百井乡人袁毓煌开株洲城区基础教育先河,开办“株洲私立建宁学校”,是为株洲市一中的前身。
2017年10月27日,株洲基础教育先驱、市一中创始人袁毓煌以特殊的方式重新“回”到校园:瀑布前绿树环绕间,袁毓煌铜像高高矗立,铜像揭幕仪式在该校校园举行,副市长杨胜跃、市教育局局长吴安浩为铜像揭幕。
铜像基座高3.2米,寓意学校创建于1932年;铜像高2.5米,寓意学校于1952年正式交由政府办学。市一中校长陈嵩说,塑铜像旨在弘扬袁老先生教育精神,激励后人谨记先生教诲,传承先生“平民教育、振兴中华”思想,砥砺前行。
陈嵩说,对于一中人来说,2017年注定是学校发展不平凡的一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吹响冲锋号;今年也是“振兴一中”计划的元年,学校事业在发展规模、固定资产增长和办学质量等方面达到一个新起点,高考二本以上录取315人,步入全市第一方阵,学考合格率列城区第二名,投资3500万的学生多功能活动中心正式启动建设,骄人成绩和重大举措标志学校驶入发展快车道。
市一中顺势而为,一往无前,致力“一中归来”:建“条件一流、质量一流”的双一流高中,2022 年建校九十年,达成全市领先;2032 年建校一百年,达成全省知名。
▲市一中校门
文化景观
目前,市一中将立足历史文化,建设思源校园,传承城区基础教育根脉,树立城区文化标识,重点建设三大文化景观,完善功能分区并提质、统一文化氛围。
即将建设三大文化景观分别是“朱张会讲”(朱熹、张栻)文化长廊、 建设“毓煌”(学校创始人袁毓煌)文化广场、建设株洲城区基础教育展览馆。在城区历史最悠久的一中校园,城区基础教育展览馆将挖掘株洲史志资料,搜集教育档案,建成后,将能纵览、传承“平民教育”理念,思基础教育之源,见证株洲这座城市文化教育历史变迁。
与此同时,学校将完善功能分区并提质、统一文化氛围。投资3500万元,建筑面积约7000㎡的市一中标志性建筑——学生多功能活动中心项目已完成立项,将于2019年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同时,学校以学生多功能活动中心建设为契机,将5栋校内建筑设施升级,加强外墙整修、统一颜色,塑造古朴大气氛围,凸显株洲市区基础教育发源地的历史厚重感。
▲多功能活动中心效果图
“书院”校园
根据教育综合改革和新高考要求,结合学校历史与实际,市一中建设“建宁、徐家桥、庆云山”三大书院课程体系,丰富课程类目与内容,构建一套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适应新课改的课程体系,实行分层分类走班,落实“有差异、无差别,有层次、无淘汰”的教学要求,用优质课程切实培养高素质人才。
“建宁书院”取名着眼于城市历史,为精品校本课程,含中华传统和世界经典两类课程。中华传统课程包括国语、国艺、国球、国术、国茶、国医、国韵和国学经典;世界经典课程包括中外戏剧排演、电影对白、文学作品赏析、建筑设计研究等。
“徐家桥书院取名来源于区域位置,为学校基础校本课程,旨在激发内驱力,促自主个性发展,含援助和引航两类课程。援助课程包括学科基础援助课程、学科专项训练课程、学科荣誉辅导课程;引航课程包括学科研究、特长爱好和技能训练类社团;科技节、阅读节、艺术节、体育节、英语节等校园主题节日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
“庆云山书院”书院取名立足于地形优势,为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旨在培养登高望远精神,侧重人生规划,含攀登和望远两类课程。攀登课程包括徒步、攀岩、篮球、足球、羽毛球、击剑、游泳等体育俱乐部课程;主题实践课程等;望远课程包括生涯规划课程;国际交流课程等。
▲选修太极拳
智慧校园
大力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立足“课堂、课程、课题”三课,应对“高考、学考、竞赛”三考,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特长发展。
着眼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学校探索出“632”新型课堂教学模式:“6”即新授课、复习课等六种课型,“3”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2”即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和积极心理学。
着眼于新高考“3+3”模式和学校特色项目,学校将建设好语文、英语、政治、地理、生物等特色学科和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民乐团等特色项目。探索适合一中学生升学的选考课程套餐。
学校还为配套教育综合改革建构集成学生选课、选师、综合素质评价、成绩管理、心理素质测评、个性档案、办公系统、网站等功能的专业化平台,进行信息技术提质,同时提升教育与管理信息化,全面打造数字化校园,构建智慧教育体系,完善高品质教学资源,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教学应用、家校互联的智能融合。
▲民族音乐会
【展 示】
学校将创新办学体制,以一中为龙头,对附近区域内的1-2所初中学校进行委托管理——委派校长管理,进行紧密型的初高中一体化教学衔接和研究。发扬一中传统的办学优势,扩大传统的办学影响,以一中带动泛芦淞商圈的基础教育体系,振兴芦淞区基础教育品牌。
扶助集团化联盟校,对老工业区国企改制后出现的六中、对城乡结合部的凇欣学校加以扶助,建立联络员制度,加强初高中衔接教育,开展优生互动等主题活动,共同进行特色建设。
联系信息化合作校,依托学校现有的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对实施项目合作的市五中、市七中、体育路中学加强校际交流,提升管理,项目联动,培养优秀人才。
帮扶对口支援学校:对茶陵世纪星学校予以帮扶支援,输出先进教育观念,送课下乡,加强教师交流。
· 师资队伍优质 ·
学校拥有一支“尚德、博学、严谨、善导”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上,50岁以下教师占比为83.87%,有助于为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动力;学历结构上,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为91.4%;专业结构上,特级教师2人,正高级教师1人,市核心专家1人,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22人,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为72.58%。
· 特色项目突出 ·
教育信息化项目:作为国家教育部首批信息化试点校、湖南省信息化教育示范校,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资源信息化名师工作室和4个省级教学资源信息化名师工作室。
改革试点
▲获亚洲国际艺术节金奖
作为株洲城区基础教育发源地,城区历史最悠久的学校,市一中在新的历史时期肩负新使命:整体提质、打造高品位有特色新型优质高中。
“一中归来”振兴发展、实至名归。我们惊喜地看到,宏图徐徐展开,各项建设稳步推进,条件一流、质量一流的新一中,大步迈向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