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都在讨论“告密者”是不是该罚时,我认为更值得关注的是事件背后:告发者是威胁同学不成,才进行了举报。作为一名老师,我从来都不认为“告密者”一定是没事找事、挑拨离间,要区分对待。比如,在我国反腐过程中,正因为有无数的“告密者”,才取得如此大的成绩。老师不是万能的,所以有时也希望有更多学生,协助反馈班级的问题和情况,自然这些孩子就成了其他学生眼中的“告密者”。
不过,这一事件中,“告密者”显然不是单纯协助老师管理班级了。一方违规带零食到校需要教育,另一方因个人欲望没有被满足而“告密”报复别人,两个人都要“挨板子”,但显然后者错误更严重一些。在处理的方法上,我是认同这位老师的。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现今的学生,比起学生时代的我们有更多“故事”。当前,学生们接触的事务远比过去丰富、复杂,也更容易受到其他方面的诱惑、影响。这也正是我们教育者面临的问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在各个学龄阶段都远超过对知识的培养。从小就要教会学生们明辨是非,同时提高“犯错成本”,让他们在小错后,吸取教训,及时改过并不再犯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
访谈嘉宾:湖南工业大学 周跃
更注重品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
这一事件之所以引起这么多网友的关注,可能是不少人在学生时代都有类似被“告密”的经历。
对青少年来说,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处理失当也会产生不容小觑的不良后果。带零食到校固然违规,但相比以举报威胁、敲诈同学的做法,性质和情节却大相径庭。如果老师不分青红皂白,简单地没收零食、处分带零食的学生,不仅会显得不公平,也会令被处罚者感到委屈。时间一长,很有可能助长类似抓住他人“把柄”敲诈勒索的歪风邪气,造成学生认知的模糊、混淆,甚至可能诱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不过,对举报人本身而言,我认为这不是多大的问题,也许他只是单纯的嫉妒心:自己吃不到你也别吃。后期,只要老师、家长多多教育引导,促使其改正就好了,毕竟教育就是等待。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家长、老师,以及社会各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多从小事、细节入手,多一些耐心、细心,善于小中见大、防微杜渐,倍加注重对孩子品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