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这无疑对进一步增强全党的使命意识、担当精神,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必须明确方向,通过使命指引中国道路。回顾近代中华民族经历的艰苦卓绝岁月,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道路才焕然一新,才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新辉煌。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新时代,站在了新方位,开启了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方针,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众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能够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却没有办成的事情,深刻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必须统揽全局,通过使命追寻中国梦想。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有了新的要求,就是要紧紧围绕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党的十九大的重大理论创新之一,就是将“四个伟大”作为有机的整体提了出来,明确了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引领全局的总蓝图、谋划工作的总坐标。“四个伟大”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必将带领人民谱写新的伟大篇章。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关键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矛盾和困难越来越多、风险和挑战越来越多,阻力和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但是,不论是逆境还是顺境,共产党人的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归根结底是由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

    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必须协调发展,通过使命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推进协调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十九大报告提出,党政军民学,东南西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各项具体制度,都必须依靠党的领导。必须突出党作为我们事业的领导核心。在迈入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要由党站在全局高度把握好发展方向,制定好发展战略,做好各方力量的统筹,协调好各方利益,将全国人民力量拧成一股绳。中国共产党将以使命之旗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使各族人民在理想、目标、利益一致基础上凝聚成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不息!

    (作者系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坚持“党是领导一切的” 政治原则

    谢立民

    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领导一切,是历史的责任,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

    一、深刻了解“党是领导一切的”历史渊源。“党领导一切”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中共中央在《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和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党是领导一切其他组织,如军队、政府与民众团体。根据地领导的统一与一元化,应当表现在每个根据地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一切的党的委员会。”这是党的正式文件中最早出现关于“党领导一切”的规定。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上世纪七十年代,毛泽东对这一思想又有所重申,如1973年12月,毛泽东在主持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说:“政治局是管全部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

    二、深刻理解“党是领导一切的”科学内涵。毛泽东同时认为,所谓“党领导一切”,并不等于包揽一切,仅仅是指政权、军队、民众团体等组织接受党的政治领导,领导一切是指大政方针的领导,不是具体事务上的包揽一切。“党是领导一切的” 确切含义主要是指党对国家事务和社会的宏观领导。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是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深化改革、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这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强政治保证。这里的一切仅指宏观的一切, 而不是泛指不分巨细的所有事务, 即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具体表现为: 其一, 通过制定大政方针, 提出立法建议, 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 变成国家意志。 其二, 推荐重要干部。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府机关的领导人员, 并对他们进行监督。 其三, 进行思想宣传, 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影响并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

    三、党领导一切, 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工、农、商、学、兵、政党等一切方面,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健康地发展,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党的领导弱化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领导一切工作”的思想。他形象地说:这就像“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必须自觉坚持党的领导,突出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在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中,党的领导始终是一切事业的核心。党就像茫茫大海航行中的“舵手”,就像狂风暴雨中的“指南针”,就像前行路上的“灯塔”“旗帜”。只有进一步把党建设好,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早已成为人民的共识。党是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力量。党领导一切,是历史的责任,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每一个“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都坚信这样一个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我们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让人民早日过上好日子”的根本保证。

    (作者系中共株洲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管理教研部主任)

    开创新时代 职业教育新辉煌

    王雄伟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是全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教育战线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十九大精神切实落实到教育事业发展的全方位、各环节当中。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要以此把握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时代。首先是抓好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对于职业教育,要特别落实“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要求,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提出的“卓越、优质、一流”的各项具体指标,分解任务狠抓落实,特别要注重抓实抓好核心指标建设。其次学校要积极为师生谋利益,让师生更有获得感。

    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以此把握学校依法治校、依法做人做事。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学校也要坚持依法治校,坚持党委领导核心地位,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党员干部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项规定,严格遵守党的各项纪律,不越雷池,不逾红线,守住底线。 坚持依法用权,切实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严格依法依规办事,树立法治理念、彰显法治精神。公开、公平、公正办事过程中要注重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广大师生员工要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师生的基本遵循,真正解决好师生员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三、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奋力开创新时代学校职业教育新辉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十九大提出的科学论断,指明了学校工作必须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事业是干出来的,要有行动、出实招、见实效。共建就是领导干部既要团结还要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又要关心民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大家爱国爱家爱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治就是师生共同参与、良性互动,加强预防和化解学校事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创建和谐稳定的平安校园。共享就是始终把师生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师生。学校要抓住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持续改善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环境,较大幅度提高教职工福利,让广大师生共享学校教育发展成果。瞄向新时代,瞄向新的生活水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学校治理格局,学校要坚持把师生员工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师生员工关心的事情做起,从师生员工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师生员工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作者系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