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江先国 通讯员 赵琦
11月15日清晨,看着梯田上自家承包的黄桃树,炎陵县沔渡镇九都村贫困户尹马松嘴里念叨起一个个新名词——刻芽、疏花、套袋……
尹马松所在的村子位于炎陵县东北部,全村763户2959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7户430人,是全镇贫困人口最多的村。2015年,省科技厅被确定为该村的帮扶单位。经过调查摸底,扶贫工作队确立了依托科技发展产业促进脱贫的主攻方向。
科技进村,让农民学会真技术
“你看,这是我们引进的食用菌栽培技术示范项目,效果非常好。”省派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周忠东带着记者到种植大棚里观看香菇生长情况。
2015年,工作队结合“三区”人才计划推动食用菌种植,成立食用菌合作社,利用冬闲农田,邀请省食用菌研究所专家全程指导,引导贫困户试种黑木耳20亩,香菇5亩,年均创收约30万元。
食用菌种植成功后,工作队又将目光盯到了茶叶品种的改良上。九都村土壤多为黄棕壤土和小黄泥夹砂,呈微酸性,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适宜茶叶生长。工作队在星明、青山界组租赁土地50余亩建立高山乌龙茶标准化种植基地,成立苏洲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30户贫困户103人入社。
在省科技厅、县农业局帮扶指导下,经3年优化改良,适合本地生长的优良茶叶种苗研制成功。合作社与县龙头企业神农茗生态茶叶公司建立委托帮扶关系。“企业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企业发展好了,农户也能随之增收进而脱贫。”周忠东说。
工作队主动对接省市县域发展专项、科普专项,争取项目资金85万元,支持村里茶叶、食用菌产业发展,并开展科普与培训。
专家在引领产业发展中具有“四两拨千斤”作用。今年7月,湖南农大暑期社会实践“博士团”进村,培训白鹅养殖、稻鸭共育生态技术、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农业技术。村民们兴趣大增,纷纷“求”专家电话,希望以后能及时得到指导。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
“白芨根茎出现霉变坏死,这可怎么办啊?”今年六七月间,中药材种植户汤义显急坏了。工作队赶紧和省农科院教授贺爱国联系,请贺教授到基地进行技术指导。经过仔细勘查,发现问题出在肥料上,专家教他及时进行了调整。
汤义显告诉记者,村里成立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后,生产中发现一些问题,譬如种苗成本偏高、技术不规范、产品质量不统一等。怎么解决?工作队请来省农业环境生态研究所、长沙慧日生物科技、宁远九嶷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的专家“会诊”。专家“把脉”,开出“药方”。目前九都村已向省里申报中草药全产业链发展科技创新项目。
九都村拥有得天独厚的富硒资源,工作队引进湖南丰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立特色水果标准化基地100亩,种植猕猴桃、黄桃等特色经济作物。
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工作队实施“一户一策”。35户贫困户自主种植黄桃400多株、油茶林40多亩、杉木100多亩、改造竹笋林100多亩、饲养家禽700多只、饲养生猪10多头。其中,22户贫困户从县农商行获得小额信贷82万元。
贫困户尹马松家有25亩山地,去年11月份作为水果示范种植地后,专家手把手教他,从整地、播种、铺滴灌和覆地膜,一直到采收,全程参与,学会了技术,他准备今年冬季就自己种。
“除了科学实用的技术,还有真金白银的补助,我们九都村真是迎来了‘春天’。”提到省科技厅的全力帮促,从“白手起家”成为“致富能手”的汤义显感慨万千。
扶贫工作队员与白芨种植户汤义显在田间交流种植技术。
株洲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江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