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县关工委: 净化文化环境, 确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县关工委充分发挥“五老”作用,积极配合职能部门,致力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组织“五老”人员对全县150余家进行排查和调研,聘请20位退休老同志担任县城网吧义务监督员,各乡镇也聘请了“五老”人员担任义务监督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网吧进行巡查,发现有未成年人上网的对本人进行教育,对业主进行规劝,并报文化执法大队备注。

    组织“五老”人员与文化部门一起对文化市场经营业主的法律法规知识进行培训,每年3、10月份召开两次业主大会,让每一位经营业主深知自己所承握的职责和义务,严格做到依法依规、守法经营。

    县关工委协调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先后开展各类专项行动,一系列举措使得文化市场面貌焕然一新,该县被评为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村文化市场先进单位”。

    认真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让党和国家事业永远薪火相传

    天元区关工委:

    关爱帮扶特殊青少年群体

    文/杨纯 尹稀琳

    【核心阅读】

    注重助学帮扶。天元区关工委对全区范围内困难家庭学生情况进行摸底,实施动态管理,并通过“金秋助学”、“爱心助学”等活动,筹集资金265.9万元,帮助1300余名困难家庭学生继续学业。

    关爱留守儿童。今年5月,区关工委会同相关单位分别对学龄留守儿童和学前留守儿童进行了走访慰问,发放各类慰问物资折合人民币达21.6万元。会同区妇联、区团委发动区内知名企业开展了“N+1”系列帮扶活动,为386名留守儿童筹集善款12万余元,图书2000余册。

    倾情特殊儿童。每年“自闭症日”,区关工委、区团委、区残联携手助残志愿者开展关爱自闭症儿童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奖励失地农民子女。区关工委就区内失地农民家子女情况进行调研,由此区委、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芦淞区关工委:

    四个结合 抓实青少年普法教育

    省关工委主任杨泰波在茶陵县视察基层关工委工作

    芦淞区关工委充分利用校园特定的文化传递空间,以课程教育为主渠道,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于中小学法制教育全过程,全区35所中小学校都把法制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形成了有规律的普法教育模式。

    全区各学校普遍制定全年法制教育计划,挖掘教材中涵盖的法制教育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精心选择教育内容,充分发挥班(队)会、思品课、社会课等学科教育的作用,结合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普及。

    开展“零犯罪学校”、“平安校园创建”等系列活动。举办“法制宣传周”,开辟法制教育专栏,设立“青少年维权信箱”,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定期宣传法制教育内容。

    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法制征文、法律知识竞赛、参观法制教育基地等活动。近年来,区关工委共组织近20000名中小学生参观株洲市禁毒教育基地。

    炎陵县关工委:依托红色资源,开展“两史”教育

    炎陵县关工委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两史”教育,受教育青少年达10万余人,中小学生受教育面达到100%。

    该县组建了一支80人的党史国史“五老”宣讲队伍,进学校讲解党的知识、历程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宣讲炎陵优秀儿女英勇献身的革命事迹。退休干部王锡堂退休后,仍奋战在党史研究工作第一线,编写出版了《朱毛会面》、《张经武将军传》、《红土情怀》等红色著作10余本,并将这些书籍一一送到青少年手中。

    该县还每年组织“老少唱红歌”活动,目前全县已搜集整理红歌100多首,全部谱曲整理成书进行收藏,炎陵红色歌谣现已通过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获得“省遗”保护。

    每年组织青少年参观全国唯一的红色标语博物馆,在毛泽东主持首次连队建党旧址——水口叶家祠、毛泽东第一次给部队集中上政治课旧址——中村八担坵等一批宝贵的革命遗存地开展“两史”教育,开展重走红军路活动。

    芦淞区关工委组织宣讲团到贺家土小学进行普法宣讲。

    茶陵县关工委:全方位关爱留守儿童

    荷塘区关工委:

    着力抓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茶陵县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成为一个突出社会现象。该县关工委打造关爱阵地,让留守儿童精神上得到慰藉,生活上得到关照。

    思聪街道关工委在思聪中心小学率先成立了全县第一所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主要负责监管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掌握学习、情感动态,定期与父母沟通交流。这一做法在全县广泛推广。

    为解决留守儿童暑、寒假教育监管空档,湖口镇率先成立了“智慧星”托教园,开办免费托教班。在“智慧星”的示范带动下,大多数乡镇中心园推行暑假免费托教留守儿童班,通过部分免费入托、减免学费、免费接送等方法关爱留守幼儿。

    为加强留守儿童双休日、晚上等时段的监管教育,该县乡村两级关工委(关协)以农家书屋为基础,通过自身购置、社会捐赠等充实农家书屋藏书量,聘请“五老”专门管理人员,建立了留守儿童图书室。

    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争当爱心家长、爱心姐姐、爱心哥哥”活动,全县3000余名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2000余名农村基层老主干与“五老”人员担当了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义务履行家长职责。

    荷塘区关工委注重以活动为抓手,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所有学校都开设了“道德讲堂”,讲堂开课以来,坚持每周一课,共邀请了100余名“五老”人员、心理辅导教师以及模范代表到各个学校的“道德讲堂”讲课。

    各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道德教育。清明节期间,全区3万余名中小学生参与“网上祭英烈”活动,12所学校组织学生来到流芳公园烈士纪念碑前进行了祭扫活动。

    全区各镇(街道)都成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整合各方力量,对辖区内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开展相关活动。石子头社区组建了6个“五老”志愿团队,分片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情况跟踪。

    攸县关工委:《成长ABC》成为青少年喜爱品牌

    石峰区关工委:

    创建示范点,探索社区关工新模式

    《成长ABC》电视栏目是由攸县关工委创办,攸县广播电视台承办,以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电视专栏。栏目自2007年5月开播以来,坚持做到了每周一期,到目前为止共播出500余期。

    栏目连接社会、家庭、学校,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启迪身边人。栏目开辟了励志篇、体验篇、家教篇、心理篇、交流篇五大板块,开辟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爱心教育和公德教育等20多个拍摄基地。该栏目去年10月被共青团中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命名为“青少年维权岗”。

    《成长ABC》播出10年来,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最佳范例。《成长ABC》栏目播出的优秀青少年,成为全县中小学生学习的楷模。全县各类学校已将节目作为生动的德育教育课范例,并通过主题班会、书写心得体会等形式,强化学习效果。越来越多的家长在《成长ABC》的启发下,更加重视家庭教育。

    醴陵市关工委:以党建带“关”建,加强基层关工委建设

    石峰区关工委以创建示范点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社区关工新模式。

    “三方共建”即通过社区关工委、学校和家长三方共同建设;“三级投入”,示范点创建所需硬件设施由区财政出资金、教育部门和所在街道投设备、社区负责安排活动场地,并要求首批示范点应选靠近学校、有足够的活动场地、有良好工作基础的社区;“三工互动”即由社区关工、社工和“五老”志愿者为主体的义工共同参与管理并提供服务。

    社区关工委开设了“关爱课堂”、“圆梦小天地”、“心灵驿站”、“爱心书屋”等多个服务平台,吸引了很多的家长带孩子们来社区参加活动。

    针对社区关工委服务项目多,人手不够等问题,成立了全区“不老松”志愿者服务总队,组建了思想道德教育组、法制教育宣讲组、扶贫帮困关爱组、文化市场巡查组等专项志愿者服务团队。同时,采取政府购买社会组织专业社工服务的方式,引进株洲市心理咨询师协会进入社区示范点开展“护苗行动”等儿童成长陪护服务。

    醴陵市关工委坚持以党建带关建,在基层关工委建设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带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党建带关建工作,扩大关工覆盖面。全市现有87个市属单位和镇(街道)成立了关工委,30个株洲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示范点,460个关协组织。

    带班子建设。在村两委换届之际,各级关工委组织在同级党委的支持下,全部按“十有”标准进行了完善。

    带队伍建设。确立了各级关工委主要成员为协调督导员,建立了一支58人法治副校长队伍、20余人“五老”干部宣讲团队、3810人的“五老”校外辅导员和志愿者服务队伍。

    带思想建设。市关工委深入开展“两史”主题教育、普法巡回宣讲活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带阵地建设。创建了一所“法治示范学校”和一所省级“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全市拥有的1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关心下一代工作,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工程,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工程,是事关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近年来,株洲市委市政府把“关心下一代就是关心社会的未来,就是关心株洲的发展”作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定位,将关心下一代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同安排,同部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同考核,同检查;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范畴,同评比,同表彰。出台一系列文件,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建立健全了市、县、乡、村四级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机制、工作运转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工作考核机制。

    市关工委始终坚持“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的工作方针,围绕加快建成“一谷三区”总任务、实现“两个走在前列”总目标,积极配合党政部门和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充分激发“五老”队伍活力,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关爱帮扶困难青少年群体等方面,积极发挥余热,在全市奏响了主题鲜明、旋律优美的关爱青少年之歌。株洲市关工委先后四次被中国关工委、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各县市区关工委以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开展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创建关工委特色品牌,打造出了《成长ABC》、德育“JQ工程”等工作品牌,共同为我市关心下一代工作谱写新篇章。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