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文明株洲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株洲日报记者 沈全华 温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市全力以赴稳增长,精准发力促升级,不断筑牢文明之基。

    大力实施“项目攻坚年”“企业帮扶年”活动,长城电脑、IGBT产业化、湘江六桥、攸县煤电一体化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竣工,北汽二工厂、轨道交通城、职业教育城、河东一江四港治理、东城大道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两机重大专项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株洲,有力推动了经济稳定增长。2016年,全市完成GDP2512亿元,同比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828元,同比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919元,同比增长8.2%,人均GDP、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多项指标稳居全省前列,成为国务院表彰的全国20个“稳增长”先进地市之一。

    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长株潭一体化建设为契机,优化空间布局。按照“一核一圈一廊”城市空间定位,综合考虑城乡功能设施、文化特色因素,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大力构建新型城镇空间体系。加快“北联、东拓、南进”步伐,市区建成区在全面拉开城市骨架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品质,着力打造“一江清水、两岸繁荣”的城市格局。突出抓了万丰湖、城铁株洲站城市综合体工程、长株潭城际干线公路株洲段、长株潭南环线高速公路等一批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推动大发展。

    围绕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统筹推进电力、供水、燃气、通信等市政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累计投资300亿元,大力实施交通畅通行动,新建改造道路300多条,提高城市通行能力;湘江六桥、长株潭城际铁路等项目建成通车,加快推进“公交都市”创建,启动城乡公交试点,建设市区快速公交示范线,让市民出行更便捷;大力实施旧城提质行动,加大对历史老街区的改造,建成湘江风光带河东段,推动老城区有机更新;认真开展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工作,累计投资超过1000亿元,深入推进“交通畅通、城市绿荫、旧城提质、碧水蓝天”四大行动,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打造品质株洲;统筹开展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两供两治”建设,完善城市综合配套功能。目前,我市城镇化率达到63%,顺利通过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中期评估。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文明创建永无止境。

    我市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入践行发展新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改革开放创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株洲火车头精神,深入开展文明城管、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校园、文明家庭、文明乡村、文明社区、文明网络、文明单位“十大文明行动”,努力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市。

    智慧与汗水催开文明花,我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株洲再度站上文明创建“新高度”。

    回首来时路,我们无比自豪,一个个鲜活的数字刻印出株洲“文明密码”。

    建宁大桥

    七成财政支出改善民生

    1.

    我市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着力保基本、兜底线,引导公共资源向弱势群体、低收入群体倾斜,2016年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用于民生。

    大力实施“民生100”工程,省定20项民生实事项目超额完成任务。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支持政策,获评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大力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在全省率先全域通过教育强县(市区)评估验收,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建成合格学校。在全省率先全域破除“以药补医”,公立医院改革被国务院誉为“医改株洲模式”。深入开展军民共建,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六连冠”。切实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完善重大事件应急处置和网络舆情监测机制,荣获全国综治工作优秀地市“五连冠”。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煤炭矿山、烟花鞭炮、危化品、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全市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广大市民在共建共享文明城市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更高的满意度。

    2.

    机动车和行人99%守法

    运用市场化、标准化、信息化、法治化、网格化手段,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发力,让株洲生态宜居。

    大力治脏,提质城市卫生。加强对建筑工地和渣土运输车管理,清除扬尘污染,城区主次干道实行24小时保洁。着力管好城市“墙面”,大力加强城市“牛皮癣”整治清理,大力整治违规设置的楼顶户外广告,规范门店招牌设置,营造文明街景。着力管好城市“路面”,大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全面整治路面摊点乱摆、垃圾乱扔、污水乱排、工地乱象和违章乱建等问题。突出“五小”行业整治,改造小餐饮店3125家,添置消毒设施近万台,投入1.2亿元对全市农贸市场进行全面改造。着力管好城市“里面”,把城市管理的工作重心向背街小巷、城中村、老旧小区延伸,引导群众自管自治,开展门前垃圾、楼下噪音专项整治行动,推动解决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市民卫生满意率达到97%。

    强力治乱,提质交通秩序。累计投入54亿元建设城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成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道路标线施划率、路口渠化率、信号灯规范设置率、让行标志设置率、建成区道路管控率、机动车登记率、路口监控设备设置率等均达到100%,对公路交通秩序混乱、车辆乱停乱放等进行专项整治,严查严管交通陋习和危险驾驶行为,城区主干道机动车和行人守法率达到99%。

    全力治差,提质公共服务。着力擦亮窗口服务,对政务中心、医疗、商业零售、公交、出租车、自来水、110、派出所等22个窗口单位,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行业执法公示制,完善各项服务设施,整合工作流程,每月组织行风评议调查,树立文明形象。放权下移社区服务,将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保障、警务调解、物业管理等服务功能全部下沉到社区,就近就便服务群众。拓展延伸中介服务,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工商、税务、安全生产、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基本实现网上管理、公开查询。

    43名“中国好人”感动世界

    大洋彼岸,正在美国攻读博士的株洲妹子肖雅清,在歹徒持利刃伤人时,用柔弱的身躯为导师挡住5刀,被师生们称赞为“来自中国的英雄”。

    大学教授夏昭炎,退休后回到故里培育乡村文化,并拿出积蓄为寒门学子设立“高桥奖学基金”,成为央视推介的首位乡贤;

    “疯狂义工”唐先华,从学生时代至今,27年时间公益足迹遍及13个省……

    从小学生到退休教授,从一线环卫工人到公司董事长,每一个平凡的“身边好人”都演绎出了不平凡的人生,他们的先进事迹化成一股股正能量,温暖着社会,影响着身边人。

    自2008年中央文明办启动“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以来,我市各行各业已有百余人入围“中国好人榜”,4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在株洲,涌现了刘朝华、龙秋华、潘尧生、何遥等6名省级道德模范,其中,肖雅清和杨颖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醴陵市的刘天健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株洲市二中、醴陵市姜湾小学被评为全国文明校园。

    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是社会的文明个体。我市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刊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在公共广场设置公益广告2万余块,印制市民公约、文明手册等150万余份。300多所“道德讲堂”遍布城乡,定期开讲,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这一形式,传播“雷锋精神”和爱的力量。在学校,“我的中国梦”“六礼三仪”“美德少年评选”等活动,让孩子们在点滴中积累,在实践中升华。全市持续深入开展十大文明提升行动,家风家训大讨论等活动,使之成为提高市民素质、引领社会风尚、展示文明形象的一张闪亮名片。

    樱花盛开

    3.

    4.

    53万志愿者提供网格化服务

    创建“示范区”,中部城市夺第一

    观民俗、看画展、练口才……今年8月,在社区志愿者的组织下,天元区文家冲社区40名青少年体验了一趟特别的传统文化之旅。

    2015年初,在文家冲社区的指导下,业主林勇发起成立了泰山公馆小区志愿者工作站,开展便民服务、调解邻里纠纷、举办邻里文化交流和青少年夏令营等活动。

    该社区还建立“社区+志愿者+社工”的服务模式,现已招募100多名志愿者、4名社工,让志愿服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如今,小区居民在志愿服务中发挥所长,社区也在居民的配合中提升服务能力,相互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在今年全省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上,文家冲社区的“幸福文家冲,邻里一家亲社区服务”项目荣获金奖。

    在株洲,“邻里守望”“三关爱”等志愿服务活动扎实推进,一个个有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品牌先后建立,如“稻草人行动驻校项目” “成长爸妈”“彩虹邮包”“社区180”等,为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残疾人、孤寡老人、贫困学子等群体提供精心服务。其中,“爱心助考”已坚持12年,株洲徒步湘江毅行活动连续举办6届,“雨润新苗·花季护航”项目获得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株洲市儒学会获评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近年来,我市设立了学雷锋志愿服务总队,在各县市区、各企事业单位设立了支队,各乡镇(街道)、县市区各行政事业单位设立了大队,统筹安排各区域、单位、行业的志愿服务活动,全市基本上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志愿服务网络。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服务,我市志愿服务站点都建在最需要的地方。

    目前,全市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城区179个社区都设立了志愿服务工作站,医院、公园、车站等主要窗口单位设立了900多个志愿服务站点,学校建立了300多个志愿服务站点,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立了41个志愿服务站,全市注册志愿者53万人,志愿者组织1200多个,志愿服务活动逐渐品牌化、制度化、常态化。

    一座城市的文明氛围不断提升,离不开文化的积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更要与文化建设同频共振。

    文化建设,基础建设先行。在城区,神农大剧院、湘江风光带等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四馆一中心”(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市美术馆和市戏剧传承中心)等一批综合性文化设施加速提档升级;在农村,也有“幸福加油站”,建成农家书屋19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5个,每年送戏下乡4000多场、放映公益电影近9万场,神农公园、湘江风光带、华强文化产业基地、职教城、陶瓷艺术城等一批精品文化项目成为株洲的城市名片。

    文化活动紧随其后。“我们的节日”、株洲艺术节、“欢乐潇湘·欢乐株洲”等群众广场文化活动呈体系化发展,我市的“乡村大舞台”列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知行讲习会文化服务实现了市县乡三级联动,受众达50万人次。

    文化建设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我市开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已建成公共数字文化体育平台;互联网+图书馆,实现了“e线送书”;互联网+公共文化,实现了场馆预订、信息推送、课堂直播等服务的线上线下服务;各级公共文化场所基本实现无线覆盖。

    各项文化事业改革同步完成。近年来,我市5家县级文艺院团全部转企改制,26家公益文化事业单位深化了内部改革,市图书馆试点理事会制度,我市获评全国文化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今年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期评估中,株洲获全国第7名、中部城市第1名的好成绩。

    人民路绿树成荫

    5.

    责任编辑:邓金星 美术编辑:左骏 校对:戴 可 电话:28823925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