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日报记者 成建梅
通讯员 欧阳芳
在残疾人群体中,有一类特殊的残疾人——智力、精神残疾人。
石峰区清水塘街道办事处后院,一个安安静静的地方。绿树成荫,偶尔几声鸟的鸣叫,让院落更加显得宁静。
彭双大学修的是计算机专业,曾经有很多梦想,编程、设计最好的游戏、和朋友开公司……病魔觊觎,让一切成空。
脑瘤。诊断结果出来,彭双感觉自己彻底被这个他曾经如此热爱的世界抛弃,“想到过自杀,但不忍看到父母的泪眼……”
接受了手术,也接受最残酷的智力下降。
此刻,彭双用修长的曾经在键盘上自由跳跃的双手,用木槌轻轻地敲击桌面。他学会的是一种特殊的手艺——制作毛笔。
“上班时间比较宽松,家里远的可以提早走,福利也好,有免费的午餐,还有午休……”彭双觉得,在这里,爱与善意在劫难过后伴随。
11月15日,记者走进全省首家残疾人工疗站——位于石峰区的福星残疾人工疗站。
对于智力、精神残疾人,只要通过一些康复训练,大多数都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疗站,就是为他们提供康复训练和日常托管的场所。
每个月的15日是发工资的日子,这天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
“今天是晓翔不寻常的日子,是他人生第一次拿到工资值得纪念的日子,我由衷地替他高兴。在我对他以后的人生百愁莫展时,我万万没料到他会有拿到工资的这一天。”
在创办者周超人眼里,工疗站之于残疾人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之于残疾家庭来说减轻负担,增加了收入,也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监护人。这种政府主导、社会化运营的操作模式兼顾了多方利益,实现了合作共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但运作下来,让负责人周超人最头痛的,莫过于产品滞销, “毛笔天天在出,但销路确实是一个问题。”
“头发都白了好多。”他想过很多办法。
工疗站组织曾在清石广场举办过一次义卖,家长自发在现场发传单,转发朋友圈做宣传,“希冀更多人关注工疗站,帮我们和孩子一起重新燃起对生命的希望。”
11月14日,本是寒冷的冬天,但石峰区几家单位在当日购买大量毛笔送往学校,让人心里暖流涌动。周超人表示,3万元善款将全部用于维持工疗站的运转。
但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
“只有自我造血加上政府支持,才是慈善机构的生存之道。”短暂的喜悦后,周超人陷入沉思。
这个一直在公益之路上前行的年轻人,因为有了工疗站,总觉“压力山大”,因为20多双残疾人的眼睛,充满信任地看着他。
(文中残疾人姓名均为化名)
硕士生南下广州引入“工疗站”
两排长长的方桌上,正坐着近20来个忙着工作的学员,他们好奇地张望着到访者,脸上洋溢着幸福。记者举起相机,有人马上配合地露出笑脸摆出剪刀手的手势。
为什么想到要创办残疾人工疗站?负责人周超人想了想:“这大概和我一直做义工的经历有关吧。”
周超人一直在市三湘福星园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担任志愿者,“感到有些轻度残疾人解决了残疾人基本的生存问题和医疗问题后,其实最需要的是与社会的接触,但机会很少。”
听说广州有一个名叫残疾人工疗站的项目,工疗结合,放在社区里,社会影响力特别好,他立即动身前往广州康园工疗站考察学习,“工疗站设在社区,学员上下班方便,也增加了学员融于社会的机会,同时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监护人,减轻了家庭负担,一个社区工疗站配备两名老师,可以服务30名残疾人,这是资源使用率极高的一个项目。”
他决定在将工疗站项目引入株洲。
在湖南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周超人是一名书法教师,平常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毛笔,于是他选择“毛笔”作为工疗产品。“残疾人能够学会这一技能,并且毛笔的制作过程中无毒无害。同时,毛笔制作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这个手艺是对民间传统工艺的保存,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他选择江西晋元堂笔与工疗站合作,残疾人学到纯正的毛笔制作手艺,也保证了毛笔工艺和毛笔质量。
找到了一处废弃的酒厂,又从江西晋元堂笔庄进了上万元毛笔原材料,今年3月22日,福星工疗站挂牌成立了。20多名残疾人,可在工疗站享受免费午餐,每月还可以按时领到劳动所得,周超人还为他们缴纳了意外保险和医疗保险。
毛笔是天天在生产,但工疗站请不起专门的销售人员,销售却成了问题,周超人愁容满面,每天到处找“销路”,忙到深夜才能回家,年轻小伙一下子“老”了好多。
做慈善,为伊消得人憔悴,值吗?
周超人仍旧憨厚地笑了一笑:“残疾人在这里变得开朗、活泼,我每天看到他们的变化,创办工疗站,值!”
残疾人制作的工疗产品。
爱心人士将购买工疗站的毛笔送往学校。
最大的收获,是“变得快乐”
记者手记
每天清晨九点左右,工疗站的站员们开始陆陆续续来到这里,开始他们一天的生活。工疗站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所学校,每天有不同的安排内容。但是大体上可分为娱乐活动、康复训练、手工活动(制作毛笔)。
毛笔制作需要大脑的协调和良好的耐心,对智力、精神残疾人来说是十分适合的康复和训练方式。在娱乐方面,多是一些群体的娱乐活动,以便调动这些“大孩子”们积极性和参与性,比如一起看电影、听读报、做游戏等。
“求你,让我的女儿留在这里吧。”这是小玲的妈妈刚送女儿来工疗站的场景,她希望工疗站能帮助女儿走出阴影,重新展露笑容。
小玲今年24岁,精神残疾二级,父母离异,母亲长期带她在外面打工,一天打两份工。有份工作是在医院做护工,母亲在工作的时候,她一个人在旁边玩, 一个50多岁患有精神残疾的男人经常给她糖吃,逗她玩。一次,这个男人把她带到一个小房间里实施非礼,她不敢告诉妈妈,只能默默流眼泪,独自一人不肯说话,经过母亲的询问,才说出来实情。
刚来时,小玲不与人打招呼,不和任何人交流,成天玩手机,主管叫她做事也不搭理。几个月后,变化很大,她现在最有礼貌,做事勤快,毛笔做得最好。
工疗站里还有个女孩叫英子,以前只跟妈妈交流的她,现在不仅会主动打扫工厂卫生,还会与陌生人说话。“我发工资啦!”问她拿工资做什么,她会回答买吃的、买衣服。看到别人拿着相机,她会马上摆好拍照的姿势,非常活泼。
大学生彭双目前鉴定为4级智力残疾,现担任工疗站的班长,还帮助站里处理一些电脑文档。“在这里大家说说笑笑都很开心,工作也轻松,就像一个大家庭。有重活要干时,力气大的一下子就叫来了,腿脚不便的大家早早地给他打好午饭。只要有困难大家都会帮助。”
与“扶”相比,残疾人更需要“助”
对于精神和智力残疾的“大小孩”来说,看护一直是个头痛的问题。
在残疾人工疗站,可从事简单的手工劳动,有管理人员看护,有同伴交流说话,还有工资福利保障。他们不仅精神状态得到了改观,还实现了和普通人一样的“上班梦”。
在我市试水的全省首家残疾人工疗站,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
残疾人是我们这个社会大家庭当中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理当被给予更多的关心、关爱。关注残疾人的内心世界,是一个方面;增加残疾人家庭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另一个方面。对残疾人而言,与“扶”相比,他们更需要的其实是“助”,他们不仅仅需要人们的嘘寒问暖,更需要人们的平等相待,为他们自食其力、立足社会提供必要的帮助。他们不仅仅希望有人扶他们站起来,扶他们走下去,更希望全社会能帮他们站起来、走下去。
面对工疗站产品滞销,爱心人士购买产品送往学校,彰显慈善之力,同时也给人以启示:爱心企业的力量有限,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残疾人真正“向前走一步”。
这一步,步伐也许不大,但彰显探索之力,让爱心更有力量。
残疾人在制作毛笔。
工疗站内,残疾人的娱乐生活。
(本版图片均由成建梅 欧阳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