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株洲全域发展而言,最大的短板是农村。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所说的不充分不平衡发展,在株洲主要也体现在农村。农村的发展,依靠自身积累不可能完成,必须依靠城市和工业反哺。城市也不可能脱离农村而发展。城乡结合、协同共进,才能有株洲快速、稳定、全面的发展。
笔者建议,以现有扶贫和党建帮扶机制为基础并进行整合和功能扩展,全面开展城乡结对互助、优势互补,畅通城乡人流物流信息流,促进城乡协同发展。
1、促进株洲城乡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作为一个城市,株洲的制造业规模和产业层次不够高,是制约其他产业和城市整体发展的瓶颈,也是株洲对所属各县市辐射带动力不够的关键原因。有人分析说,株洲市对南三县的辐射能力还不如衡阳市,这里面有空间距离的因素,也有其它因素。城市、农村各有优势,两者结合做好了,就是双赢局面。但实际上,目前相互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不够畅通,城乡分割的局面依然存在。在遵循基本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还有人力可以作为的很大空间。
推动城乡协同发展,弥补农村发展短板,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但不能等待。努力了,不一定马上见效;不努力,将错失良机。
2、城乡结对互助内容
优势互补,项目合作,各取所需,互利共赢,是结对互助能够持续进行的基础。
农村有劳动力、土地、良好的森林生态等资源,城市有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经营管理能力、就业机会等优势,互为对方所需。在结对互助、深度沟通的基础上,利用各自优势展开合作、兴办项目,可以有所作为。
比如,周末休闲游项目。城市居民苦于周末无处去,周边休闲避暑游需求越来越旺。辖内各县市农村有很多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小景区,距离合适,但因资金、技术、交通、信息等原因开发不足,养在深闺无人识。再比如,我市农村有些土特农产品,绿色安全食品,像茶陵的“三宝”、黄牛肉,名气有了,株洲人想吃却吃不到。原因主要也是因资金技术等原因开发不足,经营不当,上不了规模,形不成经济效益。城市有实力的企业和居民的闲散资金,与这些资源结合,就可以有所作为。
城市工业、服务业劳动力不足,尤其是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力不足,将是株洲今后发展的一大难题。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青年,需要就业机会。深入辖内农村挖潜,吸引外流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回流株洲,充实我市制造业和服务业,或为一条可行之路。
合作还可以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其它各方面展开。目前,城乡优势结合缺乏一个深层次沟通的中介,结对互助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3、城乡结对互助实施
全面实施城乡结对互助,组织难度不小。必须充分用好已有有利条件,同时大力创新。
过去及当前的领导办点、扶贫和党建帮扶,基本上是城市和行政资源单向流向农村局部地方,不计回报。我设想城乡结对互助与之不同的是,第一,发动城市所有党政事业企业单位,面向所有辖区内乡、村(社区),全面铺开;第二,以自愿为基础,行政命令安排撮合为辅;第三,以互利共赢为主要目标,特别地方、特别项目政府帮扶为辅。
实施方法上考虑以下几点:
(1)将现有扶贫和党建帮扶机构整合扩展,作为结对互助的组织协调机构,将试点的成功经验在面上推广。
(2)大力宣传发动,让有资源的各方积极参与进来。
(3)做好基本信息的采集、发布和对接工作,让各方选到、选准合适的对子。
(4)在初期,体制内单位和企业仍发挥主力作用,作出示范,逐步引领推广,带动全域。
(作者单位:株洲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