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车开通却为费用发愁
□ 株洲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江先国 株洲日报记者 王军
11月7日,立冬。天蒙蒙亮,攸县上云桥镇高岸村,秋收后的稻田薄雾蒸腾,冷空气让人直打哆嗦,小女孩宁嘉玲卷起衣领,和同村两个小伙伴早早地就来到村口等着校车。
免费坐校车,小嘉玲的上学往返路更近了。10公里的路程,一辆“大鼻子”校车穿村而过,20分钟就到了上云桥镇中心小学。
说起校车的事,小嘉玲的奶奶谭艳香几度哽咽。
小嘉玲的父母现在广东打工,靠微薄的收入养活她和四岁的弟弟。她爷爷是残疾人,今年查出患肝癌,住院治疗花去十多万元,欠下外债七八万,这个家一下子陷入困境。小嘉玲上学,每天往返20公里,别人家里都有人接送,但谭艳香忙家务忙农活,根本顾不上孙女。运气好的时候,她会请附近村民顺路接送,但大部分时间靠小嘉玲步行。
“我得出去给别人干零活,还得照顾老头和小孙子,实在没时间来回接她。天气好还行,如果碰上个阴天下雨的,孩子确实很受罪,但我是真没办法。”谭艳香说。
2013年2月,攸县县政府为农村中小学校全部配上了宽敞舒适的“大鼻子”校车。
有校车坐,宁嘉玲和家人当然很高兴,但得知每学期每个孩子需要交800元乘车费后,一家人唉声叹气。懂事的小嘉玲含着眼泪安慰爷爷奶奶:“我不用坐校车的,走路也不远,我不累的!”
“每个学期学校都要开展家访活动,老师发现有些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实在太差了。”上云桥镇中心小学校长张有琪说,虽然一些比较远的村都通了校车,但仍有部分贫困学生存在交不起伙食费、坐不起车的现象。
贫困户子女免除校车费
据了解,攸县共有公办学校147所,幼儿园158所,在校中小学学生9.5万余人,在园幼儿2.36万余人,乘坐校车上学有2.46万余人。尽管校车乘坐费并不算高,但对于那些贫困学生而言,从小学到中学,累计下来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攸县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在为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辅资料和午餐费的基础上,再免除校车费,确保不让一名孩子因贫失学。
攸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罗曼介绍,该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学有5409人,其中幼儿663人,在校大学生660人,中小学生4076人。今年上半年有67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享受校车乘坐补贴43.9万元。下半年,随着教育扶贫政策进一步深入人心,一些原不知情的贫困户也提出了申请,受助人数上升到1309人,校车补助费77.7万元。今年合计补助1985名学生、121.6万余元。
如今,每到上下学时分,小嘉玲都背着书包开开心心地登上“大鼻子”校车。“能坐免费的校车,冬天不冷,夏天也不热,而且还安全,我和小伙伴们都很开心。”小嘉玲兴奋地说。
贫困学生排队乘坐“大鼻子”校车。
一张残疾证
扶贫日记
砰砰砰!11月10日,一阵敲门声,打破午后的宁静。我打开驻村住处的门,发现是坳背组的村民杨小兰。
“我来找好几次了,就是想请您上家里来吃个饭。”杨小兰以一种不容拒绝的口吻对我说。
这事还得从8月16日说起。那天,我在村部和村秘书一起值班,10点多钟,一位手撑拐杖的大婶来到了村部,找我们诉苦。
她叫林小妹,今年67岁,去年因病住院花了3万多元;老公王基胜,今年72岁,残疾十多年了;儿子王芳春在外打工,儿媳杨小兰在家务农,还要照顾3个小孩。林小妹老人想知道他们家可以享受哪些扶贫政策。
通过了解,我们得知她本人去年住院治病花了3万多元,享受了医保报销补助2万多元,民政部门的大病救助1000多元,过年时村里给了200元慰问金。孙女上学也享受了教育部门的相关补助,只有她老公王基胜残疾十几年了,因没有办理残疾证,没有享受过什么补助。我当即和村秘书说,下午就去她家里接她老伴去乡政府办理残疾证申报手续。
搀扶着林大婶下楼,我嘱咐她先回家准备好办理残疾证所需资料(相片、身份证)。下午,我开车带着王基胜老人家在乡政府顺利办好了残疾证申报手续,第二天上午,我又和村书记一起接王基胜老人家去县城办好了残疾证。
这样,王基胜老人家从9月份开始就可以享受每月50元的重度残疾人补贴了(1-2级残疾证为重度残疾,王基胜办理的是2级残疾证)。可别小看这50元钱,对于困难的山区农民来说,可作不少的花销。
于是,就有了后来杨小兰三番五次想当面致谢的这一幕。
开展扶贫工作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帮扶人员肯干事、办好事,帮助村民精准脱贫。通过这件事,我看到老百姓是通情达理的,当我们把政策学好用好,让百姓享受他们该享受的政策帮扶,他们就会更加相信政府,相信政府工作人员。这些信任,将为我们决战决胜打赢脱贫攻坚战打好基础。
(作者系石峰区驻炎陵同睦村帮扶工作队沈德忠 株洲日报记者 王军 整理)
图事汇
株洲县龙潭镇新燕村贫困户易忠山,在市司法局等单位的帮扶下,通过“单位帮,自己筹,银行贷”等途径,发展生猪养殖。目前存栏生猪80多头,可实现年收入10万元以上,走出了一条产业脱贫的成功路子。
株洲日报通讯员 刘文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