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民共享“文化盛宴”的株洲范本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株洲日报记者 温琳 通讯员 谢昱婷 龙磊

    休闲时光,在校园、社区、工地,草根艺术团在演出;走入图书馆、文化馆,听一场免费讲座……这样的情形已在我市到处可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两年多来,株洲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更广更深地惠及群众,不断创造着“株洲经验”,打造出“株洲范本”。

    构筑全覆盖的公共文化设施网

    公共文化建设要实现城乡一体,基础设施要先行。

    我市集中布局建设“四馆一中心”,即新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博物馆、市戏剧传承中心,形成公共文化设施“半岛”,充分发挥设施集聚效应。同时,投资6.8亿元建成神农大剧院,委托保利剧院管理公司运营,每年举办各类演出近百场。

    光有大场馆是不够的。如何让文化辐射到乡村、社区,尤其是边远山区,解决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株洲也给出了答案。

    攸县新市镇丁家垅村有一个文化广场,每天晚上,附近的村民都会聚集于此,兴致勃勃地排练着广场舞。像这样的“家门口的小广场”,仅在攸县就有500多个。而在全市,101个乡镇(街道)建有综合文化站97个,1020个行政村、356个社区,建有1044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其中省级示范性站点18个。

    一张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设施网业已形成。

    打造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圈

    文化建设的根在基层、本在群众。

    近年来,全市通过开展“周周乐”“全民阅读月”“韵律株洲·高雅艺术五进”等活动,把一场场高质量的文化活动送到百姓面前,一项项文化惠民工程保障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从年初到岁末,可谓“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惊喜,月月有高潮”。

    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去年,我市以“摸清家底、登记造册、星级评定、分类扶持”为原则,对1286家业余文艺团队进行了摸底调查,编印了《株洲市业余文艺团队名录》。

    星级评定激发了业余文艺团队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热情。去年,全市137支业余文艺团队共举办惠民文艺演出2000场。石峰区阳光艺术团是我市的五星级业余文艺团队。在今年“百姓杯”广场舞大赛上,该艺术团的原创广场舞《情话茶乡》获得金奖。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不应求”和“供不适求”,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市探索建立“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模式,实现文化产品的定制和配送,引入文化“互联网+”理念,推动传统公共文化与互联网的融合。

    我市结合“智慧株洲”等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目前开通了文化株洲、株洲图书馆、文化馆等微信服务号。市图书馆完善数字图书馆功能,接入网上借阅、续借功能。市群艺馆在全省率先推出融合服务平台。

    如今,在株洲这座火车拖来的城市里,充满“动感”的文化活动立足群众、面向社会,在实现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利民、文化安民和文化强民目标的同时,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生活幸福感。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