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日报记者 刘琼
“张医生,快进来坐,老规矩,不用脱鞋子。”10月13日下午3时,天元区湘银小区,看着匆匆赶来的“家庭医生”张春霞,72岁的杨秀良热情地招呼着。
杨秀良患有糖尿病和骶骨裂,腿脚不便,属于嵩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点健康管理人员。这两天,老人觉得有些头晕胸闷。担心身体出毛病,20分钟前,她给张春霞打去了电话。
“杨娭毑,这几天睡得好吗?血压怎么样?给您量量。”张医生也一点都不见外,找个凳子坐了下来。
很快,检查结果出来了,血压正常,两人都松了口气。
“现在天气转凉,您要注意保暖,多休息。”张春霞边叮嘱老人,边麻利地收拾好药箱,准备前往下一户签约居民家中。
“老伴去世得早,孩子们又要上班,我自己去趟医院很麻烦。如今,只要一个电话,张医生就上门来看病,太方便了。”提及自己的“家庭医生”张春霞,杨秀良竖起了大拇指。
早在2013年,嵩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启动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为居民提供健康筛查、疾病预防、慢病管理、指导用药等服务。从那时起,杨秀良有了自己的“健康保姆”。几年过去了,该社区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已扩大至5个,签约居民发展为1.6万余人。
憧憬未来,杨秀良说希望有大医院的专家能加入社区的“家庭医生”团队,提高基层的医疗水平和质量,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名医”服务。
张春霞也有着自己的期盼:“希望有关部门能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家庭医生’的工作积极性,让我们更好地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