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运笔谋一“绿”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株洲日报记者 易蓉

    一座重工业城市的“绿色蜕变”需要多久?

    株洲用了10年。

    2007年,当长株潭城市群接过国家级“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这块闪亮的牌匾,一场前所未有的“两型试验”在湘东大地迅速拉开。

    因工业而生,因工业而立。工业,是株洲抹不去的荣光,也成了如今改革路上的“沉疴”。“就从工业开始破题,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引领。”遵循这一思路,株洲用10年运笔:

    这10年来,一手抓传统产能:守住蓝天碧水,建好绿色家园,以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为重要抓手,不断做好污染治理、节能降耗的“减法”和做优生态修复、环保建设的“加法”;

    这10年来,一手抓新动能培育:打造“中国动力谷”,利用轨道交通、航空、汽车等动力产业的深厚积淀,实现支柱产业的全新突破,为株洲经济增长新动能破题,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的良性互动;

    ……

    “在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在山水城市中工业最现代。”徜徉在这个曾经烟囱林立的工业城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概念已逐步具象为天朗气清的碧水家园、温暖贴心的实事民生、蓬勃向上的新型产业未来。

    碧水蓝天,“美”在株洲

    从工业“破题”,就得从清水塘老工业区开始。

    这片1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内,近200家重化工企业聚集于此,粗放式发展模式、环保意识缺乏、基础设施老化,一段时间里,清水塘成为全国“四大工业污染区”之一。

    剑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试验”,势必要摘掉这顶“黑帽子”。2013年起,株洲两次启动湘江保护和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三年内,株洲关闭小煤窑123座,整合烟花企业300多家;完成保护与治理项目1002个,截流湘江株洲段沿岸排污口31个,退出湘江沿岸1公里内养殖场529家。

    更有“断腕之举”,雷霆之势而来。

    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拉开大幕。对于高污染、高能耗、产能严重过剩、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和生产线,株洲的选择是“关停”。 而对于那些具备“腾笼换鸟”潜力的企业,株洲的做法是“并转”。

    株冶集团转移转型有序推进;4家重点企业、148家中小企业陆续关停。

    曾经困扰了附近居民数十年的臭气,今天,人们惊喜地发现臭气已经消失了。

    低碳节能,“赢”在株洲

    没有发展的保护,和没有保护的发展一样,都是不可取的。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脚点最终是要人民的生活过得好起来,让老百姓安居并乐业。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