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立之,则先破之。景弘的第一“破”,从看似简单的课桌椅、黑板下手。
第一“破”是传统的两人同桌制被抛弃,排排坐变成面对面的围坐,撤掉了讲台,四周挂满了黑板。每间教室被分为6个大组,学生面对面围坐,看不清黑板等问题不复存在,师生交流更加顺畅,最重要的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哪位同学开小差全组同学都知道,打瞌睡更是天方夜谭。”1704班的李晓微笑着说。教室四面和走廊全是黑板,这就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曝晒学情的窗口。
第二“破”则是“改变师徒关系”,以学习小组和共同体为载体,“兵教兵、兵强兵”。课堂上,老师将教鞭交给学生,自己则在“该出手时再出手”。板书、重难点讲解全由各小组代表完成,小组代表定时轮换,每个学生都得上台发言。在“对学”、“展示”环节,不再是“小手靠背”僵坐,学生离开座位站在相应位置合作学习。学生“活起来了”,实现了“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兵教兵”的模式深受学生欢迎,不仅因为同龄人讲授方式和视角更为贴近,在教学中,还能暴露出很多普遍存在的问题,方便大家集体将它“消灭”。此外,小组内分工明确,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责任心。
第三“破”则是课程时长。经多年实践,景弘课堂把课时确定为效果最佳的60分钟。自主课堂20分钟为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自学任务指导进行完整、不受干扰的独学时间,解决会的,标出不会的。合学课堂40分钟则是在老师参与和引导下,采取合作交流、师生互动,解决“自主课堂”中的疑难问题,梳理获取的规律与方法,让知识得到拓展,能力得到提升。
在这种全新的课堂模式下,民主与自由权、话语权、思考权、讨论与交流权、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权利、获得帮助权利等等权利得到实现,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单打独斗”式学习为“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交互式。从而真正落实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目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7年9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吹响了“课堂革命”的号角。
湘东大地,湘江之滨,景弘中学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勇气,早于2008年底就开始了“课堂革命”,十年“课改”打造“高效课堂”,引领着全省乃至全国的课改浪潮。
在这里,承袭多年的“行规”被逐一打破——教师从“警察”、“看守”、“保姆”的角色中退出来,找回教书育人的本真;在这里,重设课堂流程,构建学习小组,开发出各种导学案和课程“产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这里,改革管理和评价方式,唤醒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成长负责。
“全国民办教育示范学校”、“全国最具创新力民办学校”、“全国课改创新成果奖”、 “湖南省骨干民办学校”、“湖南省民办教育特色实验学校”、“湖南省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基地”、“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湖南省民办教育优质资源建设校”、“株洲市基础教育课改推广中心”……多年来,景弘中学以课堂改革为支点,带动学校全面改革,推动了学校全面发展,特别是让学生高分与高能兼得,成绩与素质同升。
从2011年起,中考成绩年年突破,节节攀升。近年文化中考5A 人数:2015年230人,2016年278人,2017年253人,稳居全市第二名。合格率100%,稳居全市第一名,不少学科达A率和平均分已经夺得全市第一。体育中考:2015年合格率和达A率居全市第一名;2017年体育中考合格率、三个分数段占比(40、42.5、45分,满分50分)均居全市第一;艺术中考达A率93.4%。
核心阅读
株洲日报记者 孙晓静 邓伟勇 通讯员 邓春林 供图 景弘中学
“把问题留给学生去发现。”拥有几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高桂华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为了发掘学生的潜力,她甚至故意留些“漏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敢于怀疑的精神。
齐超老师是学生中的政治“男神”,他把课堂知识融入各种段子和生活情景,创新小剧场、小故事表演等多种形式,将枯燥的知识点变得有声有色。
在景弘,类似高桂华和齐超这样的老师比比皆是。在多方努力下,景弘学生呈现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自信,独立,勇于表现自己。2016年,中韩留学生文化交流晚会上,景弘学子为两国学生带来了一场美轮美奂的“景弘之夜”,艳惊四座。
2012年,湖南科技大学学生王建在景弘中学“蹲点守候”近3个月后,写出了自己的毕业论文《景弘模式对学生后续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在论文中,他对景弘模式下成长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从学生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情况、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生活与健康、探究能力与艺术素养五个方面作出了分析。
论文中数据显示,在景弘模式下成长的学生各项数据指标普遍高于其他学生,有的数据甚至成倍增长。景弘中学的学生在团队精神、乐于分享、懂得宽容、勇于表达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刚刚参加完新一期“国培课程的”曹灿章老师在心得中感叹:深入景弘课堂,方知其魅力,也终于明白为何在高一级学校的学生会主席、班长等领袖级人物大多来自这里。
发掘潜力,让高分与高能齐飞
高效“一三六”,提升教学生产力
将展示权交给学生,是否意味着老师放下了教鞭?学生自治,如何确保课堂质量?景弘教师给出了他们的制胜法宝——“一三六高效课堂”。
何为“一三六”?学校校长李飞国介绍,“一”指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以学论教,以学评教,教围绕学转;“三”指课堂三大特点,即自主,开放,高效;“六”则是课堂六个环节,分别是学前反馈、目标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提升和整理测评。
展示权下放,看似老师“轻松了”,实际对其专业素质和课堂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该校数学老师胡成梅告诉记者,有些学生的知识点储备量早已超过了教材要求,课堂常提各种“刁钻”问题,“如果不好好提升自己,还真下不来台。”
会不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不上”?胡成梅认为不需担心。每堂课前,老师都会提前制作严谨、含金量高的“导学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全方面覆盖知识点,第二天学生再按图索骥。
为了提升课堂含金量,每周三、四,景弘各科老师均“集智备课”,各学科教师围坐一团,预设课堂流程与时间安排、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知识归纳与规律总结、拓展联想与变式训练等等。
固化的学习方式被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被跨越……如今,景弘的导学案规范、严谨、生动、有趣,被全国名校共同体专家由衷评价为“为你们的导学案惊叹”。用参加全省“国培计划”校长培训专家的话来说:“景弘中学的一三六课堂是高含金量的课堂!”
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还开发了教师业务论坛、教学沙龙、反思研讨、急智备课、微教研、自教研、青年教师成长学院、课题研究“八大校本教研平台”。
“相信学生,发展学生”八个字的背后,是景弘教师对每一位学生最大程度的天性保护及最深沉的爱。
近年来,吸引了来自全国22个省市和全省各地教育同行共计6万人次前来观摩交流,已有15所学校或县市区教育局与学校合作,直接拜师景弘课改,多个地区学习和借鉴景弘课改模式。《中国教师报》更以《青春景弘》为题,用七版联动方式集中报道景弘中学的课改和办学经验。学校主持的《景弘中学“一三六”教学模式纵深推进研究》成为湖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学校编写的44册《导学案》、30万字的《景弘课变》均已出版公开发行。
不忘初心, 让核心素养在景弘落地
“课改,是核心素养更好落地的战略选择!”作为一校之长,从2008年起,李飞国一直坚持在改革的最前线。
景弘课改如今风生水起,但起初也并非一帆风顺。李校长坦言,改变传统课堂,最初老师和家长出现的阻力很大。
印象深刻的是,当年课改一提出,一位学生的爷爷是退休的南下干部,连写了多封信给学校,例数了课改教学模式的“种种罪状”。最终,还是他的孙女彻底改变了他的观念,经过一段时间,孙女成绩提高了,性格也发生了大转变。
如今的景弘中学致力于“办一所学生自己的学校”,除了课堂成了学生的舞台,学校管理也成了学生的自由天地,早晚自习和宿舍食堂均由学生自己管理,学生给课堂打分做评价、考试实行无人监考、学生自己命题组织试卷……只要有学生活动地方,都可以看到学生管理的身影。
今年4月13日,全省中小学百校联盟第三届高峰论坛在景弘中学召开,500多名来自全省中小学百校联盟成员单位校长、书记济济一堂。李飞国校长以《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进行了主题分享。演讲最后,李校长引用了蔡元培的一句名言迎来满堂喝彩,他说,“教育不是为了过去,也不是为了现在,而是为了未来。”
从2008年到2017年,“景弘课改”一晃就走入了十年。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曾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
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文章中指出,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的层面,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只有抓住课堂这个核心地带,教育才能真正发展。
景弘中学直视症结所在,以“刮骨去毒”的勇气,以“科教兴国,民族复兴”的责任与担当,向传统课堂发起挑战,用行动践行着国家课改理念。
十年,从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学到亮点频出的“学生自治”。
十年,从令人厌烦的应试题海战术到活力四射的“一三六” 高效课堂。
十年,从理念变为观念,再由观念转成方法,最终凝练成令人惊叹的景弘文化……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高为顶我为峰。如今,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明确呼吁:要掀起“课堂革命”,这更加坚定了景弘中学课改的决心,激励景弘人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