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株洲杜甫草堂, 年年重阳上演诗词大会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杜甫与凿石浦

    1、1760年,杜甫草堂修好,便举行了纪念活动,湘潭知县秦鑅写了《凿石怀古(四首)》。

    769年三月,57岁的杜甫从潭州出发,从湘江坐船到衡阳投好友韦之晋,途经株洲。

    那天傍晚,今株洲宿凿石浦那座不起眼的茅庵——庆霞寺,迎来了一行特殊的客人,其中有一位清瘦的诗人。

    小庙里来了个大诗人,换成别的时间、地点,这都是蓬荜生辉的好事。但乱世之中,庙里的和尚本来就饥寒交迫,只说了句“阿弥陀佛”就忙别的去了,晚餐也是敷衍了事。那天夜里,庙里死气沉沉,老者心情更加不好,写了《宿凿石浦》,感叹:“穷途多俊异,乱世少恩惠”。

    是什么原因把杜甫留在了凿石浦,是湘江上空突然刮起的一场旋风。

    杜甫在诗中描写了那场风的威力,“飘风过无时,舟楫敢不系?”“飘风”就是突然而起的暴风,没有征兆,也没有一定的方向,民间又叫妖风。

    第二天早上,孩子没睡醒,杜甫就叫起他们行船赶路,孩子哭着吵。和尚也不留,与昨晚见面时一样,重复了一句“阿弥陀佛”。 杜甫作《早行》一诗,感叹,“孤舟似昨日,闻见同一声”。

    如果不是狂风突起,船走不动,心身俱疲,怕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早早地选择投宿的地方,杜甫的船只估计正向渌口方向前进。

    离开凿石浦后,杜甫途经渌口,作《过津口》,在空灵岸稍作歇息,遂作《次空灵岸》,然后至昭陵滩,夜宿花石戍,作诗两首《宿花石戍》、《早发》,然后经晚洲,稍作停留,作《次晚州》,在王十万乡作《遣遇》,向衡阳进发,去投奔老友、衡州刺史韦之晋。

    杜甫的株洲之旅留下了九首诗歌,笔下的湘江两岸是一幅原始的凄美的图画:江岸有萋萋芳草,有采蕨女劳动,有猿猴活动,江中有碧绿的茂盛的藻类,江上有打鱼人,有飞鸟。

    从诗中看,作者在凿石浦心情最沮丧,在渌口心情最舒畅,在花石心情最压抑。

    这些诗歌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株洲老百姓的苦难生活。

    其二

    问讯遗踪半涧阿,下车一载惜蹉跎。

    偶停石浦维舟晚,剧忆名流点笔多。

    飞写有情留篆刻,浣沙余韵费研摩。

    秋风缺月生残夜,文室挑灯续放歌。

    其一

    招提小憩指尘床,不为探幽问草堂。

    一夕江山分暮色,百年舟楫溯回塘。

    风流自有高人识,卜筑空余野衲忙。

    重剔藓碑遗像在,几回清磬独苍凉。

    其三

    杜陵老笔满乾坤,花石空灵次第论。

    瀼屋三间悬故国,湘舟一叶系孤村。

    情殷北阙江声咽,胸荡南云岳势吞。

    回首昔贤清赏地,风骚沦落倚空门。

    其四

    澄海清芳缔构传,夕阳枫树映江天。

    应疑佛住留尘刹,转惜诗穷吝福田。

    遗句不教湮片石,巍亭从此表三贤。

    烟光淡荡春江丽,准待公余好放船。

    重阳节,古代又称重九节。古人在这天一般会举办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如今重阳节内涵又向尊老活动上进行了延伸。

    清代的重阳节,株洲除了民间游玩活动外,还有一个士绅阶层广泛参加的重阳诗歌节活动。《凿石浦志》记载,株洲杜甫草堂,称石浦草堂,每年重阳节都要举行缅怀杜甫的活动,文人们聚在一起吟诗献唱。

    拟规划重修的杜甫草堂效果图

    2、1818年,株洲仕子当地人易仲云等又募捐重修石浦草堂,吟诵了张九钺等写草堂的名诗。附:张九钺《草堂行》。

    春江蟠天花雨黑,巨浪崩岩怒撞山。 风吹萧萧青枫林,上有诗人万古宅。

    中原盗贼阻不归,挈妻携子将焉依。 朝吟白凫暮朱凤,岁云暮矣常苦饥。

    当时将帅无严武,忍使飘零伴豹虎。 谁知一宿系山川,过者思之奠椒醑。

    湘灵岳帝待君久,客宿夜夜依南斗。 地委江湖稷契身,天悬日月文章手。

    潭人今否重性情,作祠仍以草堂名。 佛钟社古争趋走,浦底蛟龙静不惊。

    浣花攘西传舍耳,平生安得有宁止。 红芜碧杜墨花香,来往精灵常在此。

    名高前后一长呼。贾傅诸公今有无。 前村残日啼鹧鸪,我独踟蹰胡为乎。

    关于石浦草堂

    1、株洲石浦草堂始建于宋代

    凿石浦,一个诗人的漂泊之旅成了历代文人的朝圣之旅。

    凿石浦景点,由庆霞寺、怀杜岩、杜工部草堂3景点组成。杜甫留宿的庆霞寺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凿石浦志》称其捐建人为龚克己,唐代为茅庵。后多次重建,清代寺内有7000斤重的铸铁观音,造价148两白银,系当地人捐资。宋代米芾是第一个前来拜祭杜甫的名人,书题“怀杜岩”,后被刻于岸边一块突出的石头上。

    石浦草堂到底建于何时?《凿石浦志》记载,“子美由蜀南征,爱庆霞寺山水清雅,宿于寺,题有诗,后建草堂。”

    清代湖南时务学堂中文教习、湘潭人杨昭楷曾称早在宋以前凿石浦就有杜甫草堂,他在《募修石浦草堂序》写道:草堂“以历千有余年”,“米芾过草堂,于前临江壁刊怀杜岩”。

    2、清代, 石浦草堂历经两次重修

    1759年、1760年(清乾隆24年、25年),湘潭知县秦鑅、邹健倡导募集资金重修凿石浦“杜甫草堂”,由衡阳知县高其任刻诗,画家王廷绶绘制杜甫像。

    公元1818年(嘉庆23年间),草堂倾坏,当地人易仲云等又募捐重修。

    3、清代,路过株洲杜甫草堂之人,无论官阶高低莫不前往对杜甫鞠躬。其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嘉庆老师、乾隆时期宰相级人物朱珪。

    朱珪一生清廉,不与贪官同流合污,因此深受和珅的嫉妒与排挤。他与和珅斗智斗勇,最后协助嘉庆除掉和珅,人称其为有清一代“十大汉臣”之一,实际权力与名声远在另一宰相刘墉(刘罗锅)之上。

    1794年,朱珪从安徽巡抚调广东巡抚,1796年,兼任两广总督,是年6月受和珅诽谤,65岁的他又贬任安徽巡抚。朱珪坐船路过株洲的时候,专程参观杜甫草堂,作《登归舟访凿石浦》:

    停桨上凿石,岸滑胶我步。

    披榛入山门,湘江涨春树。

    红垂木瓜华,绿苞箨龙孺。

    回塘犹在眼,遗像碑未仆。

    遥怜杜陵老,风涛送迟暮。

    白凫惧飘没,丹凤空号诉。

    皇英与屈贾,万古同此路。

    诛茅未宜浅,招魂暂经驻。

    美哉明府贤,清泠泪悬露。

    面浦开草堂,幽敝斯可作。

    发兴莫蹉跎,开幽神所祚。

    杜甫《宿凿石浦》

    早宿宾从劳,

    仲春江山丽。

    飘风过无时,

    舟楫敢不系。

    回塘澹暮色,

    日没众星嘒。

    缺月殊未生,

    青灯死分翳。

    穷途多俊异,

    乱世少恩惠。

    鄙夫亦放荡,

    草草频卒岁。

    斯文忧患馀,

    圣哲垂彖系。

    关于《凿石浦志》

    1、杜甫曾写过多首吟重阳的诗歌,选录一首:

    旧日重阳日,传杯更放怀。

    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

    北阙心长恋,西江首独回。

    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

    凿石村现为株洲市天元区栗雨街道办事处管辖的一个行政村,《凿石浦志》记载的了凿石村及草堂的历史。该书成书时间为清光绪甲辰秋(公元1904年),距今已有106年。

    《凿石浦志》共290页,5220字。 该志书图文并茂,有诗圣杜甫画像,以及杜甫晚年留下的千古名篇《宿凿石浦》、《早行》等诗作。

    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游历至此,有感于“诗圣”杜甫在此留宿并写下名篇,在凿石浦临湘江的悬崖之上,书“怀杜岩”三字。之后,历代文人志士纷至沓来,《凿石浦志》对此均有详尽的记载。

    《凿石浦志》由晚清名士郭寿谖编撰,两广总督谭钟麟书写,谭钟麟是南京国民政府主席、首任行政院长谭廷闿之父。《凿石浦志》是全国难得一见的村级志书,十分珍贵,该书目前由株洲市图书馆收藏保管。

    2、古代诗人在株洲吟诵重阳的诗歌名篇也不少。如1227年重阳节,宋代著名的江湖派诗人戴复古曾来株洲,写《九日槠洲舟中》:

    几年重九客他州,少泊槠田古渡头。

    人向饮中言我乐,谁知笑里是吾愁。

    黄华可忍抛三径,白发犹堪奈几秋。

    今日登高无处所,一樽携上枕江楼。

    石浦草堂内悬挂的杜甫像,1760年由清代画家王廷绶绘制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