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上雕刻艺术人生
□ 株洲日报记者 沈全华
曾经,他是一名摄影爱好者,用镜头记录株洲的美丽;现在,他手指抓不住筷子,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蜗居斗室,他仍坚持创作,在一个又一个葫芦上雕刻艺术人生。
“拿不动相机,幸亏还有刻刀。”10月27日,在盛康·国际老年颐养苑一处卧室内,70岁的钟根全正拿着一个大葫芦琢磨。他准备将中国农历的24节气一个不差地刻上去。
由摄影到雕刻,将创作进行到底
退休前,钟根全是湘江氮肥厂职工,他的摄影作品曾屡次见诸报端。
他饱受类风湿病折磨,10年前手关节、脚关节都肿大变形。脚不能好好走路,手不能握紧筷子吃饭。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让他产生了雕刻葫芦以示纪念的想法。他用两个手指夹着一把小木刻刀,先在一个小葫芦上试刻,成功地刻出了一个图形。
他买来了大葫芦,刻了北京奥运会图标、五个福娃和各种比赛图标,以及中国队所获的金牌数量。
好评如潮,他信心倍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寿字葫芦》,以毛泽东主席为主题的《红太阳葫芦》,以抗战胜利70周年为主题的《吉祥鸟》,以福文化为题材的《乐福葫芦》,以小外孙出生为题材的《宝宝葫芦》……在他的刻刀下出炉。
雕刻如烟岁月,折射生活点滴
刻身边事,说株洲情。钟根全始终不忘通过葫芦反映株洲的发展变化。
《神农葫芦》上,一面以稻谷为基础,雕刻出炎帝像和炎帝八大功绩;另一面雕刻上袁隆平像和他的“功勋科学家”金质奖章。朋友和邻居看后都赞不绝口。
前两年,在市益云公益协会的帮助下,他坐着轮椅走出家门,先后观摩了市区7所跨江大桥和炎帝雕像、神农塔、神农大剧院,刻成《株洲十大景观》。
得知24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他又有了新雕刻主题。
“想好了,能动了,就刻一下!”钟根全说,他每天只能工作1小时左右,天太冷、太热均无法动刀。这个葫芦也许要刻一年,他早有思想准备,只求做精做好。
钟根全在葫芦上雕刻艺术人生。
株洲日报通讯员 陈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