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留住手艺》 所想到的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谢冰凌

    面对现代化的冲击,一些传统的手艺正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日本作家盐野米松则试图《留住手艺》一书,记录一些正在消逝的传统手艺,并讲述手艺人们的故事。

    《留住手艺》书中有个叫夏木千野的老人,是比较典型的手艺人。细竹编是她人生的全部。她靠竹编盖起了房子,手工制品出口到了国外。从二十二岁嫁到夫家,跟着公公开始学做竹编,直到现在八十岁,上山砍竹子、劈好晾干去粗皮,全是自己动手。

    夏木千野的工具极简单,就是一把劈刀。人们看到她的手那么干净,很好奇,你的手从不受伤吗?她说,劈竹子的把手劈了怎么干活呢?她学竹编编竹编,虽然其它的也能编,但她固执的认为,什么都编的话手就不专了,手不专,编出来的东西自然就不成样子,要一直做一种才能做到最好,因为手艺人就是靠手来记忆的呀。这是我看到关于手艺人最好的诠释。

    因为编竹编,夏木千野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也为自身赢得了荣誉。这位老人却认为,这一切都归功于公公对她的栽培,她把公公当作神来供奉。如果说,这是手艺人对古老智慧最崇高的敬仰,一点也不为过。有时,你还会惊讶他们对传统的守旧,譬如,生在南侧的树一定用在建筑物的南侧。也会惊讶他们对原始工艺的固执,一位制作鱼钩的手艺人,他们的鱼钩一百五十年保持同一形状。还有他们对常用工具近乎迷信的信守。夏木千野说,她死的时候只要放一把砍刀就可以了,即便到了另一个世界也一样可以做竹编。

    真正的手艺人是有德行的人。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对传道之师的敬重。持之以恒的毅力,耐得住蚀骨铭心的寂寞。另外还有对器材深沉的惜物之情。

    “以命相抵,制作服装”。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山本耀司,则将服装视为人类最后一个手工艺文化。他说,天然的质材是有生命的。你要清楚那块布料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衣服,当他手触布料,就会通过感受它的轻重度、悬垂感或是飘逸感来思考。“touch(触摸)”就是一切。它们自己会告诉你,它们的愿望,你只消将轮廓、变化、布局和具体的印象与之结合即可。

    不消说,这境界已经是出神入化了,山本耀司不愧为时尚界一代宗师。透过布料他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件成衣,而是一种哲学思想。从服装到音乐文学创作,一脉相承,从而形成了他独一无二的美学风格。

    山本耀司对完美的理解举世骇俗。“完美是丑陋的。在人类制造的事物中,我希望看到缺憾、失败、混乱、扭曲。完美是秩序与和谐的呈现,是强制力的结果。自由的人类不会期望这样的东西”。我们说,不破不立。佛来轨佛,魔来轨魔。抱着一成不变的理念,何来创新?何以求变?

    挑战权威,面对置疑执着地走自己的路,直到把它变成自己独有的标签。那时成功与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存在的理由。

    活着就是要与孤独做朋友,这就是一个手艺人的宿命吧。山本耀司是个成功的手艺人,但在民间,更多的是像夏木千野这样默默无闻的手工制作者,他们执着把手中的技艺做下去,不为留名,不为传承,只为养家糊口。

    殊途同归,尽管山本耀司与夏木千野们对手艺持两种态度,一个瞻前一个顾后。可无论哪种姿势,都出于对传统文化智慧的传承,出于对世间大美的坚持,出于对大自然无比深情的惺惺相惜。

    我一直羡慕手上有功夫的人,譬如画家、陶艺人、裁缝、手工编织者、会弹奏一门乐器的人,等等。如果说此生有遗憾的话,就是笨手笨脚的,没学会一门手艺。一双手除了拿筷子做粗活,其余一样做不来。

    真是无用啊,如果现在从头学都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人若笨拙,估计不是你想学就能学好的吧。有时也自我安慰,做不做得来是一回事,对于有一技之长的人,内心是很敬重的。在如今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能静下心来学一门手艺,靠它生活,还真的很需要一些耐心和毅力呢。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