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立新
如果你到茶陵一中图书馆去借阅图书,而且,你的兴趣在于古籍的话,你可以在这里查阅到馆藏图书《古今图书集成》和《钦定四库全书》这两样“宝贝”。
这是两部刊印于民国时期的古籍,一部编纂于康熙、雍正年间,一部编纂于乾隆时期,堪称这里的镇馆之宝。
影印本也有文化价值
《古今图书集成》收录的图书有6109部,全书一万卷,约一亿六千万字。它共有四个版本,即:武英殿铜活字版,雍正六年(1728年)出版;铅字翻印本,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英国人美查等发起在上海印刷而成;石印本,光绪二十年(1890年)出版;影印本,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由上海中华书局以武英殿铜活字本为底本,缩小影印而成。茶陵一中图书馆收藏的这套《古今图书集成》系影印本,共计517册。
《钦定四库全书》简称《四库全书》,它是经360多个编纂人员及3800多个抄写誊录人员,历时约二十年才编纂而成的一部古籍,以文津阁本计算,全书收存有3503种图书,计79337卷,36304册。编纂成书之后,清政府曾前后抄录了七部,分“北四阁”、“南三阁”收存,历经清、民国年间的战火洗劫之后,七部《四库全书》仅存三部半,一部收藏于台北市国立故宫博物院,一部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一部藏于甘肃兰州,半部藏于浙江省图书馆。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曾经影印出版了《四库全书》的一部分,号称《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茶陵一中图书馆馆藏的1718册系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影印书籍。当时影印的发行、存世也并不多,它们的文化价值、文物价值可想而知。
“省二中”往事
那么,这样的镇馆之宝是怎样来的?
简单地说,这是由民国时期的湖南省立第二中学遗留下来的。
民国初年,茶陵人谭延闿首任湖南都督的时候,十分重视恢复和发展湖南教育,为此,他一度创办了三所师范学校来培训师资力量,其中一所师范学校坐落在衡阳市,后来改办为一所省立中学,即湖南省立衡阳中学,简称“衡中”。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日战争时期,衡中于当年年底被迫迁往耒阳;次年再迁到常宁;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月7日三迁到茶陵原洣江书院所在地狮子山(又称“狮口山”),与湖南省立第一临时中学酃县分校、茶攸安酃联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共同组成新的湖南省立第二中学,简称“省二中”;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省二中四迁茶陵舲舫官坡等地,次年五迁到资兴青腰墟,直到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才重新迁回茶陵原址继续办学,这已经是省二中的第六次搬迁了。此后,省立二中一直在茶陵办学,直到1952年暑假经衡阳专署报请上级批准之后,更名为茶陵县第一中学,即茶陵一中。
省二中是民国年间湖南境内师资力量、图书仪器最为齐备的学校。《图书集成》、《钦定四库全书》经历劫难而能保存至今,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见证历史的文物
据知情者回忆,早在日寇进犯茶陵之前,省二中就雇佣32名民工将学校贵重图书收存在37个木箱中,搬运到今下东街道黄堂及湖口镇湖口墟上保存。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7月中旬,茶陵沦陷之后,学校再将这37箱图书装船南运一百多公里,寄存在酃县(今炎陵县)鹿原乡第七保保长刘蔺保家里。为了确保图书安全,当时的省二中在民国三十四年(1946年)元月12日下发了“琨字第146号令”,指派刘志善、许先宾两位图书管理员和一名校工承担保管任务……
《图书集成》、《钦定四库全书》这两部古籍有着其他古籍所没有的特殊意义:它们见证了省二中兴衰的历史,也见证了民国时期中国内外动荡外的惨痛历史。
现在,这两部古籍连同其他馆藏图书被茶陵一中收存而珍藏在图书馆里,尊为镇馆之宝,这是这两部古籍的幸运。
◀古今图书集成。 网络资料图片
钦定四库全书。 网络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