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贫困村的“美丽密码”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株洲日报记者 王军 通讯员 邓立平 丁泳吉

    退休教师李阿姨决定搬回村里住,不仅为了那份乡愁,也是为了那份美丽:精准扶贫改变了村容村貌,便捷的基础设施延伸到家门口,村民的精气神都换了样,文化生活也变得丰富起来。

    在醴陵市板杉镇板杉村,贫困曾让很多人背井离乡去闯荡,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达67户221人,是什么让他们喊出“今年甩掉贫困帽、争创株洲市卫生村”的口号?

    近日,记者走进板杉村,寻找“美丽密码”。

    给乡村“美颜”

    板杉村也曾无比风光。

    1905年12月,江南第一条铁路萍株铁路竣工,板杉铺站就设在板杉村,这里一时商贾云集,村民衣食无忧。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板杉铺站走进历史,板杉村“衰落”成省级贫困村。

    帮扶工作队进村,决定从改善基础设施着手。跑部门、争资金,2016年4月,崭新的村级活动中心落成在已废弃的板杉铺车站,并添置了篮球架、乒乓球桌等器材,新建了农家书屋和文化娱乐室。

    道路硬化拓宽、安全饮水管网铺设……一批基础设施工程相继完工,板杉“颜值”持续提升。

    美丽还需要守护。今年8月,板杉村获得醴陵市环保局免费提供的1000多个垃圾桶,垃圾清运车也穿梭在村里每个角落,村民把爱护环境卫生当成一种习惯。

    板杉村还采取“党建+创建”的形式,引导村民主动参与环境治理,摸索自治新模式。“以前附近的人家卫生不好,一般碍于情面没人去过问,包户后管好联系户卫生是我的责任,每个季度全镇还会公布上季度的包户情况,如今联系户都争先恐后的问我考评情况。”板杉村党员陈明志说,该村的105名党员覆盖了全村的1049户村民,不仅聚起了民心,也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给产业发展“加码”

    绿色,是乡村最美的颜色。板杉村通过引导贫困户发展油茶、葡萄、山羊等生态种养产业,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在板杉村满林油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丰收的油茶果挂满枝头,新造的500亩油茶林吐出一抹抹绿。这个成立于2015年的合作社,具备全自动油茶提炼深加工能力,目前已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小额信贷等方式,带动35户贫困户脱贫。

    55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陈明喜,还在工作队的帮扶下养起了山羊。 他小时候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右手丧失劳动能力,全家收入来源仅靠种田的微薄收入。“村里水草丰茂,养羊投资少见效快,并且现在销售行情看好,我去年成功脱贫了。”陈明喜还用养羊赚的钱买了一台碾米机,开辟一条新的增收渠道。

    “通过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目前村里已经成功脱贫40户、133人。”板杉村村支部书记王燕林表示,有美丽容颜和生态产业做支撑,板杉村要争创全市先进村。

    决胜脱贫攻坚·村庄行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