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 晴
家庭相对困难,又达不到贫困标准,我们称之为非贫困户。进村走访,往往会“碰壁”。
绿树环抱的醴陵市水口山村柏树组,一排联体的两层楼跃然入眼,我们敲开了杨武忠家的门。老杨两口子身体不好,因为肺气肿每年要花不少医药费,儿子儿媳外出务工,两个孙子上学开支也不少,家庭负担比较重。
“我家情况比别人还困难,为什么他们是贫困户我家不是?”一见面,杨武忠的妻子就开始抱怨。
我能理解,看着邻居贫困家庭享受那么多优惠政策和待遇,还经常有领导上门走访慰问,他们心里肯定不是滋味,特别是贫困户经过近几年的帮扶,情况已大为好转。
我耐心细致和她讲解精准识别的相关政策,以及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大病救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针对她家的实际情况和享受到的各项政策,我也一一给她算账。
抵触的情绪在交流的过程中缓解,杨武忠的妻子看到了近几年精准扶贫,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的改善,看到了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的精准落地,她对我们的扶贫工作由衷的说出了“满意”二字。
我们还走访了九房组杨义西。老杨对村里的工作有些误解,当然也包括扶贫工作。经过交流,我们感觉到老杨对村支两委、对扶贫工作并不是真正有意见,帮他找到问题的症结,提振信心,老杨也对我们的工作多了一分理解和支持。
一天的走访,我深感非贫困户的融洽工作任重而道远,这也是我们扶贫工作的一个新难点。我们只有坚定目标,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作者系市派驻醴陵市水口山村帮扶工作队 冷大潮 株洲日报记者 王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