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十九大精神
创新环保工作
□株洲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章文才
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全面总结和重点部署,我们作为环保人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完全赞同、衷心拥护,也将坚决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株洲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进入了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也是成效最好的时期。
在充分肯定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
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创新工作方法,建设美丽株洲。
□ 廖明 文红武 陈乘
【阅读提示】
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
这是建设美丽株洲的美好蓝图,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战略谋划,着力创新发展理念,为我们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深刻领会、认真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市委、市政府带领株洲儿女坚持生态优先,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株洲大地绿意更浓,生态环境建设的底色日益亮丽。
理念引领,制度创新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益丰满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曾经也是株洲发展中遇到的一对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战略位置,坚定走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多次强调,株洲要坚决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市委副书记、市长阳卫国也明确提出,要铁腕治理环境污染,突出绿色引领,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以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强化顶层设计——
《株洲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坚决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株洲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合理划定了生态功能分区;
《株洲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提出,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以强化组织推动为重点,汇聚攻坚动力——
在全国率先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相继出台《株洲市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株洲市环境问题(事件)责任追究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形成了市环委会牵头抓总,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大环保工作格局。
建立环保工作目标责任制,积极将相关单位的指标任务、治理项目和重点工作以目标责任状方式下达;主动将环委会各成员单位的环保履职情况纳入了全市绩效考核体系,县市区政府环保考核分值由60分提高到95分,进一步“倒逼”各级各部门落实环保责任,实现了环保部门从一家“单打独斗”向“多方联动、各负其责”的转变。
《株洲市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实施方案》、《株洲市环境保护督察实施方案》、《株洲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实施细则》等纲领性文件的出台,全面推进了中央环保督察交办件的办理,实现了255个信访交办件无一件逾期和退回。
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突破,探索制度创新——
2016年,我市成为省内首批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报告环境保护工作、首个在人大会议上与《政府工作报告》一同审议、一同表决、一同决议的市州;
全面推进河长制,迅速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河长体系,初步明确了全市314条河流和18座大中型水库的448位市、县、乡各级河长名单,在全省走在前列;
城乡环境同治体制机制的“攸县模式”,成为全国推广复制的经验;
极具株洲特色的“1135”绿色出行改革,极大地方便市民出行,被国家列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试点城市、全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全国公交都市试点城市,成为全省第一个低碳交通试点市;
……
《株洲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的71项改革举措,截至目前已完成阶段性任务的31项,正在推进的28项,其中4项进度提前。
层层设计,纲举目张。
全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河长制、环境监管执法、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不动产登记、生态补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等具有支撑性、全局性、关键性改革的“四梁八柱”初步建立,我市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益丰满。
壮士断腕,治本攻坚 向水、土、气污染全面宣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是市委市政府对全市百姓的庄严承诺。
诺必践、行必果,我市向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全面宣战。
2014年10月,旗滨玻璃株洲生产基地的三根烟囱爆破拆除,常年被市民戏称的“三根高香”,自此结束其使命;
去年12月,大唐华银株洲发电有限公司完成燃煤发电机组的超低排放改造,其烟气排放浓度,达到天然气发电机组排放水平;
今年3月2日,株冶集团的煤气发生炉生产系统、硫精矿综合回收处理系统两厂房开始拆除作业,该集团的搬迁改造工作正式启动,到明年12月,将全面推出冶炼生产。
炸烟囱、兴技改、关企业,一个又一个大气污染点源从株洲的工业版图上消失。
但治理大气污染,株洲的行动远不止于此——
开展道路及建筑施工扬尘整治,城区道路坚持24小时清扫保洁,“围挡100%、路面硬化100%、洒水压尘100%、裸土覆盖100%、车辆进出冲洗100%”,“五个100%”持续管住工地扬尘;
划定城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关停城区藕煤经销店,淘汰燃煤小锅炉;
向餐饮业油烟污染说“不”,规范夜宵经营、禁止露天烧烤,城区各大小餐饮店均安装运行油烟净化设施;
严控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淘汰黄标车5万余辆,城区各加油站加装油气回收装置,在涂装、机加、表面处理及砖瓦行业,连续开展专项整治……
2013年以来,城区空气质量连年上台阶,2016年,城区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84天,比2013年多70天,PM2.5及PM10的年均浓度,同比2013年分别下降33.8%和16.8%。
“株洲蓝”逐年增多的同时,向着“水更清、地更绿”的目标,株洲蹄疾步稳。
以湘江保护和治理为总抓手,两个“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实施,水污染防治力度空前——
堵排口、斩污龙,湘江城区段污水排口全截流;
美港渠、除黑臭,曾被称为“株洲龙须沟”的霞湾港,不再“滚滚污龙入湘江”,建宁港、枫溪港、凿石港、陈埠港、天鹅湖、翠塘生态修复正当时;
扩规模、提标准,污水处理设施全域升级,近5年来,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4.5万吨每天,污水处理能力较2012年增加57.4%,使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7.2万吨每天,至去年底,全市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94%,较2012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市本级达到96.3%,较2012年提高6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违规沙石码头清理持续推进,去年,湘江株洲城区段100余家违规沙石码头全部拆除,曾在株洲风靡一时的水上餐饮,如今已全然不见踪影……
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站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湘江株洲城区段水质持续好转,Ⅳ类水、Ⅲ类水已经成为历史,湘江霞湾断面、洣水各监测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全市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稳定保持为100%。
今年6月,石峰区清水湖区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动工,4个月不到,660亩范围内的11.81万立方米土壤、6.33万立方米水塘、2.53万立方米底泥,全部得到无害化治理,这块曾饱受重金属污染之痛的土地上,清水湖城市公园正在孕育。
而这,只是我市土壤修复与治理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清水塘废渣治理、清水塘老工业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全市涉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工程、矿山复绿等系列工程的实施,让全市土壤质量持续保持稳定。
市环保局数据显示,至目前,市区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和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分别达到100%和95%以上,均符合或优于国家及地方的考核要求。
调结构、去产能 产业发展装上“绿色引擎”
今年2月,老工业基地清水塘,一场“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行动拉开大幕。
关停、搬迁、改造……以株冶集团为首,4家重点企业、148家中小企业有序退出,告别原有舞台。
此前的2013年至2016年期间,全市已关闭企业473家。
企业关停、产业转型,意味着要告别旧的发展方式,原有格局面临重新洗牌。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重化工聚集、粗放式发展的路子已山穷水尽,绿色发展才是未来大势。
“株洲要在绿色转型发展上发挥示范作用,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遵循规律、顺势而为,株洲决策层态度坚定,迎难而上,以功成必有我的责任担当、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毅力坚决打赢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攻坚战。
资产收储、转移转型、环境治理、新城建设、产业导入,关停搬迁一气呵成,工作推进井然有序。至10月12日,今年计划关停的148家企业,已关停147家。
落后的传统工业退出舞台,必然引发阵痛,但绝不能因此就退缩。
阵痛如何应对?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如何培育?
“推进优势产业优先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动能转换,株洲成竹在胸。
2014年,国内首片8英寸IGBT(绝缘栅双极性晶体管)芯片在株洲下线。作为电力电子器件中最为先进、应用最广的“心脏”和“大脑”,IGBT的投产,打破了国外公司在高端芯片技术上的垄断。一个小小的芯片因此被誉为真正的“中国芯”。
眼下,中国动力谷的概念正横空出世。
综合利用轨道交通、航空、汽车等动力产业的比较优势,实现支柱产业的全新突破,“中国动力谷”的提出,为株洲经济增长新动能破题。
以技术创新为引领,轨道交通产业陆续推出世界最大功率的六轴电力机车、世界首列超级电容100%低地板有轨电车、世界最高速米轨动车组、国内首列中低速磁浮列车等新产品,产值突破千亿大关。
借力政府扶持、科技进步、市场扩大,国家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科技专项、通用机场、株洲航空产业园等航空战略项目相继问世,航空全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汽车领域,北汽株洲分公司累计产能超70万辆,株洲汽车博览园更是打破株洲过去以汽车制造业为主的“单核”发展模式,实现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
三大动力产业领衔闯天下,盘活了株洲工业经济。
围绕核心技术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为首的一批新兴产业在其延伸领域“开枝散叶”。
2015年9月,长城电脑落户株洲。借助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贝尔信、麦格米特等众数电子配套企业闻风而至。
几乎是同时,立方新能源、升华科技、宏迅亿安等高精尖电池研发制造技术的企业也相继亮相。汇集了电池原材料、零部件、总装的全产业链条,正站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制高点。
着眼于第三产业发展,株洲商业、金融、文化产业发展也在探索中成长。
去年9月,株洲将国家B型标准保税物流中心“迎娶”回家。 它的落成,不仅将进一步降低本地和周边企业的物流营运成本,也将聚集一批物流“创客”,引发产业虹吸效应。
微软、阿里巴巴、华强等世界知名企业纷纷衔来“橄榄枝”,为株洲现代服务业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一个产业结构更“轻”、发展方式更“绿”、经济质量更“优”的株洲,正在腾飞。
转型之间,进退有道。
回望过去五年,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大气、水体、土壤等各项污染治理工作强势推进,城乡环境同步改善,产业升级步稳蹄疾;
展望未来五年,我市将以十九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为指引,为美丽中国新画卷的绘就,努力添绿、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