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菀也”。《管子·水地篇》如是记载,管子之言充分说明了土地与人类及其万物生灵之密切关系。
株洲国土资源人深谙:土地乃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既要有效保护耕地,守好“红线”和“闸门”又要为国民经济提供充足的土地供应。
保护资源功在千秋,株洲市国土资源局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制度落实从严,措施制定从实,技术运用从新,管理规范,效果明显。
持之以恒,确保耕地保护数质并重。耕保事关生存和生计,株洲市严格落实“占一补一”、“先补后占”制度,连续16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现在又根据新要求,狠抓“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工作,率先在全省开展新增水田开发;大胆开展“先建后补,以补促建”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模式试点,为提高耕地质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同时,加大耕地保护责任制建设,连续3年实施干部耕保离任审计制度,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切实提高干部对耕保工作的重视程度。
狠抓项目提质,确保耕地占补平衡。2012年到2016年,市本级完成耕地补充指标2179.4公顷,市本级建设用地报批占用补充耕地指标1722公顷,市本级收缴耕地开垦费确认金额4.3亿余元;全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48个,面积39612.89公顷,总投资10.3亿余元。
寸土寸金 土地活起来了
“五年来的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聆听十九大报告之后,十九大代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采访,畅谈心中感动,表达欣喜之情。
毛腾飞代表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好下一步的路,关键是深入学习好、贯彻好十九大报告的精神,切实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项事业的指明灯、前进的指南针和工作的指挥棒。
连日来, 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各条战线掀起了一股学习十九大会议精神的热潮,围绕十九大报告有关国土资源的细节也一直处于热议状态。
“十九大会议内容振奋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也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蒋开建难掩兴奋之情:“下一步,我们要按照十九大会议精神,把株洲国土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助力株洲早日建成‘一谷三区’,实现两个走在前列!”
连续十年荣获“全国国土资源管理先进集体”称号,成为全省唯一获评该称号的市州局。带着荣誉与成绩,株洲国土资源人脚步从未停竭。“全员上进,全国先进”,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把这一愿景作为源动力,围绕全局重点,结合履职要求,在各自岗位发扬争先意识,尽职尽责,勠力同心,脚踏实地践行保护资源的历史使命,深入发挥保障发展的重要职能。
陈岱 摄
测绘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长起步的株洲测绘事业,已走过漫漫60余年。今天,株洲的测绘事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跨越。
全站仪、数字水准仪、RTK等一系列科技含量高、使用简便的先进测量仪器全面替代了老旧仪器,24小时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CORS)覆盖全域,结合株洲市区似大地水准面精化项目的建模完成、数字株洲地理空间框架的搭建及“天地图·株洲”与国家主节点的全面对接,实现了为政府其他部门在线提供地理信息数据服务的地图服务方式的变革,株洲测绘已经进入全天候、高精度、数字化的崭新时代。
近年来,株洲测绘人完成了全市域高分辨率航空摄影测量,以及市区大比例尺地形图的修补测,实现了市区1∶500地形图全新覆盖和动态更新,为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发证、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和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以及一批重点工程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测绘保障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株洲市辖区1∶500地形图未覆盖区测绘项目》荣获全国优秀测绘工程金奖。该项目为确权发证、不动产统一登记等工作提供了基础调查数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担纲保障图锦绣,盘点江山画更美。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株洲测绘人将一如既往,秉承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宗旨,不断提高测绘水平,为建设美好株洲、助力转型升级提供精准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
如何发挥土地最佳效益?市国土资源局给出的答案是:治理与利用并行,留绿未来,功在千秋。
株洲曾经是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其中重度污染34.41平方公里,资源利用面临严峻挑战。国土部门主动作为争取政策,在国土资源部的关怀与支持下,经过近五年的扎实治理,重度污染区土地变性,中度污染区结构调整,轻度污染区土壤改良,株洲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快速推进。
如何优化地理信息要素配置?市国土资源局的做法是建设与应用并举。
近年,株洲市国土资源局主动筹集资金3200万元,开展“数字国土”建设,夯实资源管理与利用的重要基础,时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测绘局局长来株视察给予充分肯定。为加强行业监管,指导资源配置,更好服务社会,株洲成立了省内首家地级测绘局。2013年作为全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城市,开展地理国情普查试点。2014年,搭建的地理空间框架,实现1.12万平方公里1:2000航拍图市域全覆盖和市区 865平方公里1:500地形图全覆盖,与城管、地下管线、公路等八大系统的互联互通,在提供便利的政务与公众服务的同时,避免重复建设节约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精准测绘 描绘最美蓝图
留绿未来 治理利用并行
谭清云 摄
“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壤,柔土也,无块曰壤。”自古以来,土壤便承载着百姓五谷丰登的希冀。
土地和矿产资源都是稀缺资源。如何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保证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株洲的答案是:深入地质找矿战略行动,让株洲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我市地矿专家在攸县兰村矿区深部探获资源储量规模达大型煤矿,成为湖南省20余年来首次找煤实现过亿吨的煤矿。是该次评选中全国唯一一个获得此殊荣的煤炭地勘项目,也是湖南省省地质找矿领域首次获得此项荣誉。
科学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所带来的收益往往是惊人的:“十二五”期间,我市主要矿产平均开采回采率提高了2个百分点,主要矿产平均选矿回收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优势矿种保护性开发取得实效。开展了难选冶、低品位矿石和共伴生矿的开发利用技术专题研究并推广创新技术应用;启动了低品位、难利用矿产综合专项研究,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矿产勘查开发准入、矿业权设置、合同管理、矿山督察、储量动态监管等制度进一步健全,实现矿业共赢发展。
土生万物 资源优化配置
新常态下,对国土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规范和要求。在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的同时,株洲市国土资源局积极探索管理方式和手段创新,实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十二五”期间,我市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健全规划修改调整机制,积极拓展空间,落实有保有压的差别化管理政策,保障了全市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各类合理用地需求。
加强土地供应,保障经济发展。2012年到2017年9月,市本级招拍挂共计办理各类土地业务442宗,成交总面积达2011.2余公顷,总成交额326.89亿元,其中:住宅用地成交面积14000.45亩,工业用地成交面积10672.36亩,商服用地成交面积5255.96亩。
“资源资产化”,做好土地经营文章,保障区域经济发展的艰巨任务同样也考验着国土部门的智慧与水平,该局建立土地管理委员会制度,完善园区用地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思路,开展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租让结合供应政策的探索;创新并严格执行八统一管理,在全省率先成立地产集团,打造土地经营领域的“航空母舰”。
强化节约集约措施,提升土地资源效益。五县市全部完成了模范县市创建工作;完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严格企业用地“门槛”条件;建立综合监管体系,对土地实行动态数据管理;抓好集约利用评价和“供地率”考核,并将结果与负责人的年度政绩考核挂钩。
高效集约 助力经济腾飞
株洲日报记者 王芳
通讯员 陈岱
供图 株洲市国土资源局
谭清云 摄
谭清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