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株洲走向世界,让世界更爱株洲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株洲日报记者 吴楚

    株洲日报讯 经过一天半紧张而丰富的议程,2017中国(湖南)国际轨道交通产业博览会暨高峰论坛株洲会场内容已接近尾声。10月24日下午,市委常委、副市长田卫军发布本次论坛成果及论坛宣言。

    本届大会共迎来1300多位国内外嘉宾,包括来自英国、西班牙、奥地利、缅甸等15个一带一路沿线以及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驻华使节和铁路公司高层代表,以及来自国家相关部委、中国工程院、中国中车集团、中国铁道学会、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中国贸促会、相关高校和企业嘉宾的参与。

    此外,本次大会组织了产业招商推介暨轨道交通城项目发布会、坐而论道圆桌对话会,共发布了四项主旨报告、26篇发言报告。同时,以智轨列车为代表的新型出行方式为与会嘉宾提供了美好的体验。株洲·中国动力谷两个产业举行了揭牌仪式。株洲两所铁路学院共同组织了轨道交通产业人才发展高峰论坛。

    “让株洲走向世界,让世界更爱株洲。” 田卫军说,论坛宗旨是服务中国动力谷助力轨道交通城;论坛使命是为全球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搭建交流平台,论坛愿景则是发布全球轨道交通产业创新成果,促进全球轨道交通产业交流合作,助推中国动力谷轨道交通城走向世界享誉全球。

    2017中国(湖南)国际轨道交通产业博览会

    暨高峰论坛主旨演讲嘉宾发言摘要

    攻占世界的制高点

    原铁道部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志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当中特别强调中国要建设成为交通强国。中国运输部支持下的交通强国战略课题研究已有阶段性成果。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却不算是强国。未来的交通怎么样?从供给侧来讲,就是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等,产生新形势、新业态,重塑交通运输。

    对交通运输需要再认识。现在的交通运输,应该包括基础设施网、互联网、服务网三个网络,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承载人流、物流。未来,交通运输的服务性和引领性将越发明显,“交通+”的概念,可以运用到城市交通、区域交通比如城市TOD模式,形成很多新的业态和模式。

    在重载铁路、高原铁路、高速铁路领域,我们的运输能力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但是劳动生产率、运输成本、服务质量,以及铁路适应市场变化方面,是我们的短板。进入新阶段,交通运输将从侧重提高运输能力,过渡到侧重改善服务质量和效率,从侧重基础设施规模的扩张过渡到存量的充分利用。在轨道交通、智能轨道交通、智能道路交通方面,我们是有可能率先实现国际领先的。

    进入世界轨道交通制造业的第一方队,后发优势已经不再属于我们,面对的是后发劣势和种种门槛,所以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加强基础研究,创新研究和引领的创新研究。

    坐而论道:“一带一路”倡议下先进轨道交通互联互通。 株洲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谭清云 摄

    “坐而论道”嘉宾发言摘要

    傅志寰作主旨演讲。 株洲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谭清云 摄

    一带一路倡议下,轨道交通如何实现互联互通?

    “一带一路”背景下,交通装备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株洲企业也加入到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浪潮中。轨道交通产业如何“走出去”?未来又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产品?10月24日,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专家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中浩主持下,国内轨道交通运营企业代表、行业协会专家以及部分“一带一路”沿线驻华使节坐而论道,共同商议轨道交通国际化的发展新路径。

    傅成骏(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总经理):

    近年来,中车株机海外订单迅猛增长。十八大以来,签约海外订单420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六倍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两个特点,一是用户对产品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二是不同国家不同政府,包括当地居民对装备提供者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

    这几年,我们坚持沿线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能提供什么,尽量满足当地政府、企业的需求,除了卖产品,也提供技术、服务、管理支持。从目前来看,成效显著。

    李东林(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走出去、走进去、走回来”的思路。走出去,是产品走出去;走进去,就是在走出去的同时,实现本地化的制造,带动本地就业和本地经济发展,构建全球的生态;走回来,这些年我们在海外并购了不少企业,这不仅让我们实现了技术上上的“飞跃”,也给当地经济带来增长红利。

    杨尚荣(株洲国有资产投资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

    为了在2020年实现轨道交通产值超过两千亿元的目标,我们规划了一个9.3平方公里的新区,用5年时间,为轨道交通产业的转型升级、空间的拓展造一座新城。到今年为止,已经投资了40个亿,基本完成了城区内的基础设施,道路成网成形。我们希望到第四年,把一些高端的产业布局落下来,到第五年,把所有城区的配套做好。届时,那里将成为一座适合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宜居宜业的新城市。

    帝林翁(缅甸驻华大使):

    缅甸有很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希望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将这些商品或资源运出去。列车的污染小,价格便宜。如果能够升级现有的机车,铁路就能够极大的支持我国的经济发展。缅甸和中国是近邻,我们希望中缅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良好关系,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德瓦(格鲁吉亚国家铁道总公司市场主管):

    格鲁吉亚铁路公司是一个国有的公司,我们有90%以上是从外面货运来的,所以我们特别关心国际运输。目前,火车运输有极大的市场,我们希望通过中欧定点班列或者中欧轨道交通运输,能够和株洲有更多的合作。

    (株洲日报记者 任远 整理)

    专家畅谈 轨道交通人才培养

    □ 株洲日报记者 廖明

    株洲日报讯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轨道交通产业的人才培养该从何处发力?10月24日召开的轨道交通产业人才发展高峰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的8位专家,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建言献策。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职教处处长易剑波认为, 技能型人才具有“一线性、熟练性、实用性、职业性”的特点,高铁和“一带一路”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向“高精尖”和复合型发展,使人才培养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用工匠精神来打磨人才,使培养的人才具备工匠精神,最终成为优秀工匠。

    “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更需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高校除了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的技术和技能,还要加强与生产企业的对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长沙市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刘泳说。

    副市长杨胜跃出席论坛。

    抓住机遇走出去

    原铁道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

    中国铁路现在完全有实力走向世界,这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走出去经历了对外援助阶段、劳务输出阶段、工程承包和装备出口阶段,现在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要向着高端领域全面合作发展。

    全球铁路正处于一个难得的机遇期。根据各方信息预测分析,2013到2030年全球基础设施规模年均增长的速度达到10.9%,未来20到25年,世界铁路建设需求量约在12万到15万公里之间,投资需求非常旺盛的。

    另外从城轨普速铁路新建及扩能改造、轨道交通装备新造市场和维修市场都有巨大市场。

    走出去难度很大,具有挑战性。我们研究建议,把中国铁路产业优势和国外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推进互利共赢务实的合作,带动铁路工程设计、施工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维护等价值链全方位输出,开创铁路走出去的新局面。

    孙永福作主旨演讲。 株洲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谭清云 摄

    轨道交通国际合作交流峰会部分嘉宾发言摘要

    轨道交通在“四化”中应该有大的作为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院院长张国华

    城镇化是我们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要想走好,就必须要做好城市群的文章。而城市群发展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定要有一套发达的、高效的城市群的轨道网络支撑。

    由此,在轨道交通和“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四个大的趋势,即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和国际化。轨道交通在这“四化”中应该有大的作为。

    大的作为在哪?未来成功的轨道产业是创造新的服务、新的价值的企业,而不再是简单的提供轨道产业、轨道服务的企业。新的应用、新的价值在于如何利用轨道产业、轨道服务,去让产业从绝对优势、比较优势真正走向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让我们的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是以环太平洋为标志的。显然,随着“一带一路”持续推进,环印度洋也是我们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在“一带一路”新的机遇里,我们只要能解决轨道和城镇化的结合、轨道产业创新发展所带来的诸多挑战,同样能创造出新的格局。

    (株洲日报记者 吴楚 整理)

    轨道交通国际合作 交流峰会举行

    □ 株洲日报记者 吴楚

    株洲日报讯 10月24日下午,我市召开“一带一路”框架下轨道交通国际合作交流峰会,多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共聚一堂,围绕主题各抒己见。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院院长张国华发表题为《“一带一路”战略下轨道交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的主题演讲。

    奥地利铁路总公司总裁Mattha Andreas、塔吉克斯坦铁路公司铁路主管Mahmadzoir Faizulloev相继发言,英国Mole Solutions .Ltd CEO Roger Miles就《地下物流系统助力铁路货运》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开孟《通过制定联合国欧经会国际标准推动城市轨道交通PPP模式合理应用》演讲。

    德国TUV莱茵技术(中国)有限公司铁道事业部总工程师孙宁作本论坛总结并浅谈应用BIM技术,提高一带一路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副市长何朝晖出席交流峰会。

    城轨交通要做好全生命周期成本体系规划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敏华

    城市轨道交通爆发式的增长,对资金、人才、前期工作等支撑性资源造成了难以承受的压力,应引起全行业的高度重视。

    对在建项目,特别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的规划,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对资金筹措和企业债务严格审核,防止存在风险隐患的项目草草上马,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健康发展。

    要有全生命周期成本体系的概念,不仅仅是建设一条线路,应该是建设成本、财务成本、运营成本、更新改造及追加投资的成本。

    灵活的布线、选用不同速度的车辆、多形式的运营模式,来满足不同的需求,是我们目前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轨道交通人才发展高峰论坛部分嘉宾发言摘要

    “资源共享”,是校企合作的核心内容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职教处处长易剑波

    在实训设施建设方面,校企双方应本着“投资主体多元化、实训环境生产化、运行管理企业化、设备使用共享化、服务对象开放化”的原则,由院校提供基础设施、场地、部分设备和师资,企业在实训基地方案设计、施工组织验收、设备安装调试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提供部分与现场设备一致的设备,共同建设,共同使用。

    在教材开发方面,校企双方有着与师资一样的互补关系。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使用教材,既可以解决企业没有时间与精力将知识系统化的难处,也较好地解决了院校将企业技术攻关和试验研究取得的贴近现场的成就,及时用于教学的矛盾,实现了双赢。

    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中车力量

    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徐宗祥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轨道交通行业被赋予新的定义。中国中车作为轨道交通行业的重要代表,将进一步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贡献中车力量。

    提供中车产品,激发贸易发展新活力。如今中车产品已经服务全球七大洲102个国家和地区,83%拥有铁路的国家和地区都在使用中车的产品。未来,中国中车将朝着高端智能绿色发展方向,不断完善产品谱系,丰富产品组合。

    提供中车方案,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中车的产业布局正在发展显著的变化,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轨道交通发展的关注和需求,积极推行产品+技术+服务+资本+管理五位一体的中车方案,拓展贸易领域和增长空间。

    提供中车模式,共创产业发展新格局。共建共享,积极推行中车五本模式,即本地化制造、本地化用工、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维护、本地化管理。

    提供中车智慧,掀开经济发展新篇章。积极构建智能制造智能产品智能服务智能交通四大体系,提供个性化、智能化、一体化的交通解决方案。

    (株洲日报记者 高晓燕 整理)

    树立三种意识 培养职业人才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剑飞

    一是要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要紧跟行业需求,主动寻求合作伙伴,积极争取人才订单培养。订单培养,包括湖南铁道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跟宁波、温州的订单方式,与德国的双元制应该说比较类似,从某种意义上讲还优于双元制。

    二是要树立特色发展意识。我们的职业学校要有生命力,就要打造自己的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盲目的追求规模扩张,盲目的增设专业,这将不利于学校的发展。我们要聚焦重点和优势,形成比较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是树立一流的质量意识。要强化质量内涵,努力打造一批特色的专业,建设一批优质的师资,培养一批一流的人才。

    (株洲日报记者 廖明 整理)

    轨道交通产业人才发展高峰论坛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