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出好景 “蝶变”清水塘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清水塘,株洲城北,核心面积为15.15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里,曾孕育了株洲的工业辉煌。作为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布局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上世纪五十年代,株冶、株化、湘氮等大型企业相继在此布局,最高峰时,一度有261家企业在此集聚。全国闻名的化工、冶炼基地由此得名。

    但由于清水塘老工业区内多为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对全市乃至全省“两型社会”建设带来直接影响。2014年3月,国家将清水塘地区列入全国21个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第一批试点地区。省委、省政府根据国家安排,对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提出了“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工作目标。

    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事关株洲转型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不仅是一项生态建设工程、转型升级工程,更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新一轮发展号角吹响,以时间换空间,以转型求发展。石峰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产业转型、绿色搬迁”原则,启动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着力做好“企业怎么搬”“人往哪里去”“新城怎么建”等文章。

    如今,高耸的烟囱倒下了,成片的厂房拆掉了,轰鸣的机器停下了……148家中小企业,已关停147家,104家通过验收,清水塘起航再出发!

    承载了苦难与辉煌的光荣土地,而今,迎来了凤凰涅槃。

    打好安置“精准牌”

    B

    企业怎么搬?

    A

    按下关停“快进键”

    为了吸引并留住清水塘地区企业的优秀人才,加速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程,今年2月底,石峰区面向清水塘搬迁企业公开招聘一批政府雇员。经过层层考核筛选,首批政府雇员如今已正式上岗。

    31岁的吴可佳是这次上岗的29人中年龄最小的,她曾任职于湖南海利株洲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这次,吴可佳以企业管理类别总分第二的成绩,赢得了田心高科园管理委员会的工作。

    吴可佳只是石峰区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后,“遗留”员工的一个缩影。

    “这里承载着几代人的青春和奉献。”石峰区委书记张建勇介绍,清水塘老工业区是国家“一五”、“二五”期间重点布局的老工业基地,经过60多年的发展,清水塘老工业区核心区面积扩大到15.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5万人。

    “搬迁改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太广、牵涉人员太多。”张建勇说,为了帮助因企业搬迁改造而失业的人员再就业,我市制定了《关于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企业失业人员实施再就业帮扶的实施办法》,主要是针对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失业人员、招聘失业人员的用人单位和进行创业的失业人员等进行帮扶和补贴。

    不仅给失业者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石峰区还组织关停搬迁企业中技术骨干等参加政府雇员考试、举行多起专场招聘会等,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

    “得知海利要关停的时候,觉得很彷徨和迷茫,但是随着一项项安置帮扶政策的下发,一次次专场招聘会举行,和身边一个个朋友、同事成功再就业,心里的石头慢慢就落地了。”吴可佳说。

    ▲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专场招聘会 刘震/摄

    人往哪里去?

    跑出棚改“加速度”

    棚改二期原株洲建材厂宿舍棚改户搬家前留影

    3月2日,株冶集团生产区内,伴随着“哒哒哒”的机械轰鸣声,公司硫精矿综合回收处理和煤气发生炉生产两套系统应声倒地。

    这两声巨响,势如奔雷,拉开了株冶集团搬迁改造拆除工程的序幕,意味着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与生态修复迈出关键一步。

    企业关停搬迁是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首要任务、关键环节,也是难点所在。今年2月18日,全市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大会召开。根据安排,石峰区要在年底完成148家中小企业关停搬迁,不仅时间紧、任务重,更存在土地收储政策执行难、职工安置难、历史遗留问题多、牵动利益层面多等诸多困难。

    面对史无前例的时代重任,石峰区委、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谋定后动,坚毅笃行。区委书记张建勇,区委副书记、区长邓元连亲自挂帅,分别担任区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指挥部政委、指挥长,坐镇一线,靠前指挥。具体工作中,坚持引逼结合,精准施策,既无情要求又有情操作,一手抓奖补引导,一手抓执法倒逼,通过实施奖补政策和开展执法行动,实现了以关停促转型。坚持挂图作战,着力推进企业关停搬迁,明细任务、明确责任人、明晰时间节点,一环扣一环,完成插红旗,没完成插绿旗,滞后就预警。

    同时,该区还组建了10个工作组,其中,入企包干组包宣传发动、包土地收储、包企业关停、包安全环保监管、包矛盾化解,盯准目标,刚柔相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直到问题解决。

    在这些努力的推动下,该区企业关停按下了“快进键”,跑出了“加速度”,截至目前,已关停企业147家;企业收储也超过预期,今年计划完成55家收储任务已有54家签订收储协议或价格确认书。

    企业搬走了,留下的不只是一大批职工,还有与之配套的生活小区里的居民。如今,这里有近1.3万住户住房都符合棚户区条件,急需搬迁改造。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多次深入清水塘片区棚改项目调研并为项目临时党总支上党课。看展板、听汇报、问情况,感受到项目建设的激情和速度,毛腾飞满怀感触地说,这是株洲建市以来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创新了有效方法,探索了新的经验,创造了株洲速度。

    自去年以来,石峰区棚改一路挺进,截至目前完成棚改签约达11000多户。

    实施棚改征收至今,石峰区未收到一例因征收补偿不公平而导致的投诉,未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究其原因,“阳光征收”当属首功。

    棚户区改造,其本质是通过政策实现改革红利与普通群众共享。因涉及到每一个棚改户的切身利益,再加之每户的情况各不相同,这样,就形成了征收对象利益诉求多元化的格局。石峰区的做法是:坚持以“三自主”、“三公示”、“三把关”原则,一把尺子量到底,实现公平公正、阳光征收。

    通过让群众自主选择评估机构、自主申请集中签约、自主查阅补偿明细,实现政策公示、过程公示、结果公示,使政策法规家喻户晓,操作过程公开透明,补偿结果公平公正,力求让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让征收户知晓,接受群众的检验。“三把关”则坚持项目部、征收组、政策会审小组三道把关,真正做到了集体研究、集体决策,确保了政策执行的零差错。

    三层门,九把锁,清水塘棚改把干部的权利关进了政策的笼子,也把群众的权益锁进了保险箱。

    把脉棚改民情民意,石峰区做足创新文章,探索了新的经验。

    去年5月25日,清水塘棚改项目A地块试水“集中签约”,当日签约206户,创株洲棚改史上单日签约之最。

    这就是石峰区在阳光下的大胆尝试带来的可喜成绩。

    杜绝暗箱操作,将签约现场搬到小区空地,搭台签约,组织小区居民集中签约。在政策上做到了阳光公开,在形式上也清晰透明,征收工作更顺利了。

    同时,石峰区在集中签约的基础上再创新,试行预签约模式,在拟棚改征收的区域,与拟征收户交流预签约,当签约率达到95%以上时,启动正式征收程序组织集中签约,真正将棚改话语权交给老百姓自己,变“政府要征我”为“我要政府征”。今年8月,棚改指挥部在项目三期丁山地块实施预签约,10天的时间,涉征202户,预签约196户,预签约率到达97%以上。十天后启动正式签约,目前签约率已达到97.5%以上,有效的推进了项目三期棚改征收进度。

    当然,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

    “加速度”的创造也离不开一批批奋战在征收一线石峰人的努力。

    他们是政策“宣传员”。“进百家门、暖百家心、听百家言、问百家计”,如考虑到棚改居民随时需要咨询政策,征收干部王艳湘等人就在湘氮一区9栋租了间房,把办公室搬了进来,成了棚改户特殊的“邻居”;

    他们是项目“协调员”。既要清风正气严把政策关,又要着眼现实为征收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如户主的丈夫患病住院,区文体新局原副局长文红卫先后4次到医院探望,用温情行动打开了棚改户的心结。

    他们是群众“服务员”。不辞辛劳,开着私车陪同征收户找房看房,甚至长途跋涉,上门服务,如得知棚改户郭志云在岳阳工作,无法抽身回株洲签约,负责该户签约的石峰区信访局工作人员当天来回驱车400多公里,奔赴岳阳与她签约;

    ……

    “人性化”、“亲情牌”、“耐心与韧性”,成为石峰区征收干部屡试不爽的“有效武器”。

    与此同时,搭配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出台《石峰区清水塘棚改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实行“日通报、周例会、月讲评”制度,每周对相关街道、部门和工作人员进行考核评比,严格兑现奖惩,将棚改工作成效作为年度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付出总与收获对等。如今,清水塘片区棚改文化氛围浓厚,征收干部与被征收户不是针尖对麦芒的博弈,而是共叙“鱼水情”,共谱“和谐曲”。

    去年6月4日,石峰区响田路铜霞路口大王山2栋居民办起“睦邻餐”,邀请工作人员共话友谊、共道祝福,感恩党和政府的棚改政策好,为棚改征收工作增添了“正能量”;9月30日晚上,在石峰区沈家湾社区,一场居民自发组织的“情暖中秋夜·共叙邻里情”活动吸引了百余户家庭到场。当晚,不少已经搬离的老居民们都闻讯回来参加活动。猜灯谜、演节目、茶话会、看电影,浓浓的邻里情,洋溢在脸上、流淌在心间。

    在清水塘这片土地上,我们看到了石峰区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情怀。编制政策汇编手册、发放致居民的公开信、举办棚改文艺演出、组织“睦邻餐”…… 阳光征收敲开百姓家门,便民举措打开群众心房,石峰区用行动真真正正兑现了“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做群众贴心人”的承诺。

    ▲原株洲钢厂拆除中

    做好转移“去补法”

    ▲丁山地块集中签约

    打赢治污“攻坚战”

    C

    ▲治理后的废渣场

    王烨,一个土生土长的清水塘人,生活、工作都没离开过霞湾港。从2014年10月27日,原旗滨玻璃厂最后一根烟囱爆破拆除后,他发现,新、老霞湾港,大湖以及各堆积如山的废渣场一天天变着模样——底泥被清走、污水被处置、废渣被填埋,修复后的污染场地绿草如茵、花树掩映,生态环境不比公园差。

    王烨的感受道出了千千万万清水塘人的心声——清水塘“清”了。而这样的变化,来自于5年来石峰区委、区政府不懈努力推进清水塘地区污染治理工作。

    随着清水塘污染企业关停、搬迁,大部分中小企业废渣废液的处理已在推进,但如何顺利完成大企业废渣、废液处理,考验着政府部门的智慧和决心。

    2013年,大湖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和新霞湾港重金属综合治理工程完工;2014年,旗滨集团株洲基地最后一根烟囱拆除,清水塘工业区涉重金属废渣综合治理工程完工;2016年,老霞湾港、新桥低排渠重金属废渣综合治理工程完工;2017年,清水湖区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动工……

    同时,株冶集团等企业也在积极对废渣废液的科学处理展开科研攻关,今后清水塘工业区几十年积累的千万吨废渣将全部得到利用。

    新城怎么建?

    绘出发展“新蓝图”

    如果说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是一次腾笼换鸟的壮举,那么铜塘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建成,是率先向全市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不仅如此,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开竣工。疏港大道于今年9月3日达到通车条件,清水塘南北走向城市次主干道环保大道即将竣工。

    工业遗址公园主题公园建设也在稳步推进。8月底,《株洲市清水塘工业遗址主题公园招商策划方案》草案已经完成。

    如今的清水塘,一根根钢管被卸下,一台台设备被拆除,阳光透过屋顶,焊点青烟升腾,一个时代终结的背后,是新的业态重新崛起。

    未来的清水塘,将完善“工业文化旅游休闲、科技创新、口岸开放功能区域”3大功能,“工业文化、现代物流、科技新城、生活配套区”4大板块。

    今年6月2日,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举行集中签约仪式。签约内容包括15家国有建设用地土地收储签约、15家集体农用地租赁企业退出签约、15家企业搬迁入园签约。

    其中,15家企业搬迁入园项目都是清水塘核心区范围内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拟进行区内转移或搬迁选址到株洲县、攸县、醴陵、荷塘区等地。这次集中签约,是搬迁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重要体现。

    从启动清水塘搬迁改造伊始,石峰区就深刻认识到,不能把企业一关了之,变成一座空城,而是“去”与“补”的辩证统一;搬出去的企业也不是简单的搬迁,而是更高层次的转型升级。

    为此,该区自我加压,要求片内范围内的153家企业都关停,为片区内污染综合治理、新城连片开发、替代产业导入腾出空间扫除障碍的同时,内优服务促进转移转型。对有搬迁转型意向且符合环保、安全生产要求的企业,督促各县市区出台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帮助其在市内各园区进行实地选址并加快开工建设。其中3月份和6月份先后开展了“四个一批”“三个一批”集中签约。

    另一方面,对有意愿且符合条件的外迁企业,始终带着感情,积极当好“红娘”、结好“亲家”、做好“辅导员”,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同时要求企业在搬迁过程中更新工艺、技术,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

    目前,已有61家有意向转移转型的企业落实承接地。

    清水塘全景航拍 谭浩瀚/摄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