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挑重担 攻坚克难 加快推进石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区委书记 张建勇

    区委副书记、区长 邓元连

    党的十八大以来,石峰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将石峰发展全面融入全市“一谷三区”建设当中。近年来,全区GDP、财政收入、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市第一方阵,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强势推进,轨道交通产业引领建成全市首个千亿产业集群,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先后获得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50多项国家、省部级荣誉,区域经济社会呈现出发展方式更优、综合实力更强、城乡环境更美、人民生活更好的喜人局面。

    ◆坚持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动能更足。

    以清水塘纳入全国首批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为契机,扛起历史使命,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全速推进关停搬迁。坚持挂图作战、精准施策、入企包干、久久为功,各节点任务圆满完成。仅今年以来,计划关停的148家企业已关停147家;计划完成55家收储任务已有54家签定土地收储合同或价格确认书,共收储面积3400亩;61家有意向转移转型企业已确定选址。同步推进居民避险安置,完成棚改11000多户。二是加快实施污染治理。霞湾港、大湖等6个污染治理项目全面完工,清水、铜霞、第三方污染治理等项目加紧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关闭湘江沿岸养殖场107家,拆除烟囱115根,整治砂场30个,湘江霞湾段水质持续稳定达到二类水质标准,区域环境明显好转。三是有序导入新兴业态。高起点编制清水塘片区战略规划和控制性详规,铜霞路、环保大道竣工通车,物流西路、疏港大道加紧建设,铜塘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营。将工业文旅、科技创新、环境治理等项目推入资本市场,吸引国内外60多家战略投资商报名合作,各类发展要素加速向清水塘集聚。

    ◆坚持厚植优势,创新发展能力更强。

    始终坚定不移抓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使优者更优、强者更强。一是明晰发展思路。深入研究把握“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湖南省“一带一部”建设、“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等重大战略,结合产业和区情实际,制定《石峰区轨道交通产业三年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创新驱动等五大行动,产业发展系统性、精准性不断提升。二是夯实发展基础。实施“3234”路网等基础配套工程,田林路、联诚路等7条骨干道路通车,田心大道、中车大道、藏龙路等7条主次干道加紧建设,1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落成,北都新城、雪峰岭公园等重大配套启动实施,园区面貌日新月异。加快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整合田心高科园等“3+1+N”园区服务力量,系统推进全区招商、产业服务、园区建设管理。三是增强发展实力。围绕建链、强链、补链,大力开展“9685”精准招商等工程,成功引进湖南轨道交通投资建设(集团)公司等30多个轨道交通产业项目,累计实施中车三大研究院等50多个“智造”项目,国内首条8英寸IGBT生产线正式投产,全球首列智轨列车面世运行,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集群不断壮大、后劲不断增强。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水平更高。

    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努力推动各板块、各领域齐头并进、全面发展。一是城乡协调发展。优化九郎山片区管理体制,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九郎山生态修复、四季花海等项目。秋瑾故居修复开馆,大冲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九郎山获批省级森林公园,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接近2万元。二是产业协调推进。引进中车物流、广铁物流、长株潭商品车集散中心等重大工业物流项目,大力推动万博珑等优势专业市场提质改造,加快三产发展步伐,增强发展后劲。三是新旧城区协调建设。深入实施交通畅通、旧城提质、城市绿荫、碧水蓝天“四大行动”,提质改造小街小巷30余条,建成街心小公园32个,新增城区绿地面积60万平方米。启动昊华、火电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完成井墈社区、响石四村等25个老旧小区改造。

    ◆坚持民生优先,共享发展质量更好。

    以“微建设、微服务”为重点,办好群众身边的小事,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一是办好民生实事。累计投入41亿元,完成民生实事项目218个。公共卫生服务大楼、区图书馆、湘天桥和杉木塘农贸市场改造等一批民生工程完成建设或抓紧推进。井龙一期、新民B等8个安置小区实现分房,1300余户安置户喜获新居。二是兜牢民生底线。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9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左右,就业保障充分有力。基本养老服务补贴实现城乡全覆盖,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在全市率先推行大病医疗再次补偿、基本药物等制度,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三是抓好社会事业。积极推动养老服务,引进养老机构7家,完成沈家湾等13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文体事业,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实施义务教育发展两个“三年行动”,制定“教育发展六条”,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跻身全市前列。

    5年感恩奋进,5年砥砺前行。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担当实干,锐意进取,奋力谱写伟大中国梦的石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五年来,石峰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中央、省委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加快了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思维观念转换。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我们始终坚持以新理念指导新发展、开辟新路径,以思维转换引领经济社会转型。一是强化战略思维谋全局。自觉将石峰发展放在全国和全省、全市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和谋划,深刻把握时代发展特征和石峰比较优势,在区第五次党代会上明晰了推进“产业转型、城区提质、改革创新、依法治区、公共服务”五大升级的发展思路,明确了把石峰打造成为株洲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转型发展的引领区、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和两型社会的示范区的目标定位,为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指明了方向、把准了脉搏。二是强化系统思维抓转型。学会十指弹钢琴,既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大力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又培育发展新动能,规划建设国际一流的轨道交通城,积极发展口岸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转型升级。三是强化底线思维惠民生。对于石峰这样的老城区,我们牢牢坚守民生底线,始终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农贸市场和老旧小区提质改造、社区居家养老等行动计划,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突出三大板块工作,推进产业结构转型。

    石峰作为老工业区,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围绕清水塘老工业区、轨道交通城和九郎山三大板块工作,走出了一条产业转型发展新路子。一是全面打响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截至目前,148家中小企业已关停144家,5家中央省属企业关停3家,49宗国有土地收储任务全部签订收储协议或价格确认书,17家集体土地租赁企业全部退出。完成棚改征拆超过1万余户,一大批清水塘地区居民得到避险安置。霞湾港、第三方污染治理等项目加快实施,污染存量不断削减。在做好“减法”的同时,积极培育口岸经济、工业旅游、科技创新等经济增长“新引擎”。二是全面推进轨道交通城建设。围绕建链、强链、补链,大力开展“9685”精准招商,成功引进福伊特齿轮箱、敏锐科技、火炬工业炉等产业配套项目,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条。大力推进株机研究院、电机研究院、九方和联诚技术中心建设,助推企业提升研发创新能力,轨道交通产业竞争优势更加明显。与中车、中铁建组建湖南轨道交通投资建设(集团)公司,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轨道交通产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实施“3234”路网工程,中车大道、田心大道即将竣工通车,园区配套设施日益完善,整体形象不断提升。三是全面加强九郎山片区生态绿心保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注重加强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完成生态修复一期,实施大冲村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打造四季花海,九郎山片区形象明显改观。

    ◆聚焦重点领域改革,推进体制机制转轨。

    始终把改革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15个重点领域和60项改革任务,统筹推进了财税、城管、教育、征拆、园区管理和绿心保护管理等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比如,财税体制方面,出台了财政体制改革“1+7”系列文件,重点推进培植有效财源、绩效评价、财务检查等10个方面改革,切实提高了财政运行和管理水平。征收征拆机制方面,实行一线征拆“双组长制”和三级政策会审机制,推行精准征拆,既确保了政策公平公正,又提升了征拆工作效率,为项目及时交地开工提供了有力保障。园区管理体制方面,强化“大园区”理念,整合田心高科园、经信局和商粮局等部门职能,理顺工作关系,有效提升产业服务水平和招商质量效益。教育体制方面,制定了“教育六条”政策,通过采取校长聘任制、集团化办学、提高骨干教师待遇等措施,不断提升石峰教育软实力。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干部作风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始终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自觉担当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真正把“从严从实”贯穿于党的建设各方面、全过程,为加快石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作风保障。一是全面夯实基层基础。积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组织开展“每周一晚”读书活动,全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将“每月一日大走访”活动与“石峰号”主题党日相结合,推动机关干部深入基层一线,不断密切干群鱼水关系。成立轨道交通产业党群服务中心,搭建非公党建“交流平台”,实现党建和产业同步推进、互促双赢。二是锤炼过硬干部作风。落实20字好干部标准,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注重在征地征收中锻炼培养干部,优先在项目一线中提拔重用干部,公开评选“狮子型”“黄牛型”干部,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脱颖而出。全面实施“五问工作法”考核,将全区中心工作与干部绩效奖惩紧密挂钩,不断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切实营造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浓厚氛围。三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认真贯彻执行《准则》和《条例》,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在棚改征拆等重点工作领域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机制,注重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大力推进“纠四风、治陋习”和“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坚决惩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发挥利剑作用,完成两轮巡察,增强纪律审查,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回首过去,成就催人奋进;展望未来,梦想激荡人心。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我们将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高举旗帜、牢记嘱托,不辱使命、真抓实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导读

    B2

    B3

    B4

    转型出好景

    “蝶变”清水塘

    放飞“千亿”梦

    力造轨道城

    实事惠民生

    老城换新颜

    城镇

    农村

    策划:刘文星 王罗群

    执行:陈洲平 朱晖 陈建锋 申明 谭洪汀

    设计:霍林莉 陈星星

    本期图片除署名外

    均由石峰区委宣传部提供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