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十九大看更加开放自信的中国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 如果要勾勒当今中国共产党的时代群像,十九大无疑是最好的落笔之处。首次开设“党代表通道”、首次开通微信公众号、按计划举办6场记者招待会和8场集体采访、34个代表团面向媒体开放……通过这场举世瞩目的盛会,世界看到了一个更加成熟自信的政党,看到了更加开放进步的中国。

    公开

    开启一扇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

    信息全方位公开,是采访十九大的中外媒体最直接、最深切的感触。

    “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采访,对于中国党代会如此开放的媒体环境让我出乎意料。”在“党代表通道”上,美国中文电视记者莎拉·温特说。

    人民大会堂,从东门直通会场一条不足百米的通道,是党代会期间首次开设的“党代表通道”。18日和19日一大早,众多中外媒体就在这里架起“长枪短炮”。代表与媒体零距离,用鲜活的亲身实践回应关切。

    “中央领导人交替是不是有不成文的规定?”“曾有外界认为,以中国的科研水平很难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对于这种质疑您怎么看?”这些在不少人看来十分“敏感”的话题,出现在“党代表通道”的记者提问中。

    接受采访的党代表从容不迫、坦率回答,让中外媒体领略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坦荡胸襟。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周庆安说,信息上全方位地公开,体现出我们党、我们国家越来越自信地面对世界。

    透明

    世界更加充分了解中国共产党

    “十九大代表的选举过程当中,代表的名额是2300人,而之后公布的代表名单是2287人,最后我们看到确认代表资格有效的是2280人,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差别?”

    在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的首场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将这样的疑惑抛给中组部副部长齐玉。

    齐玉详细解释了十九大代表的选举过程以及部分代表因出现违纪违法问题而被取消资格的始末。“我们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对违规违纪问题实行‘零容忍’,确保整个代表选举工作风清气正。”

    任何一个问题都不回避。这样的自信、坦诚,不仅体现在选举这样的敏感问题上,也体现在大会的信息发布、十九大报告译校工作等诸多方面。

    在大会召开前,负责外文版译校的外籍专家参加到翻译工作中,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共首次邀请外籍专家参与党代会报告译校。“十九大邀请外籍人士参与报告的翻译和核校,是一种高度自信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毫无隐瞒、公开透明态度的体现!”参与中共十九大报告译校工作的阿拉伯文专家叶海亚说。

    创新

    向世界生动诠释中国发展成就

    在十九大召开前夕,北京新机场建设工地现场,迎来了60多名参加十九大报道的中外记者。一如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新机场建设的速度令外国记者赞不绝口。

    连日来,十九大新闻中心紧贴报道需求,创新服务项目,更开放、更贴心,受到境内外媒体好评。

    见微知著。周庆安认为,十九大新闻中心的整体服务已经成为境内外媒体认识中国社会发展,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平台。

    开放源于自信,自信促进开放。十九大开放姿态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气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