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搬迁改造后的清水塘工业区,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申明/摄
直面“阵痛”促转型 发力做好“加减法”
株洲,这个火车拖来的城市,因工业而兴,这片沃土上曾经诞生了223个中国工业史上第一。
然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的新常态下,作为传统工业重镇的株洲却面临偿还生态环境欠账的沉重压力,经历“四面关停”的考验:清水塘老工业基地要整体搬迁改造,湘江保护和治理被省政府列为“一号工程”,攸县煤矿要关闭整合去产能,醴陵要关停整顿烟花鞭炮企业,株洲每年要因此减少约500多亿元的工业产值, 缺口如何填补?
市经信委迎难而上,面对“四面关停”的“阵痛”,一方面积极推动《工业企业成长“十百千”工程》实施,支持规模工业企业股权融资,开通全省首家股权交易分所,395家企业实现挂牌,8家企业募集资金2.63亿元;归集财力11亿元,组建轨道交通产业等5支投资基金,撬动金融机构融资和社会投资650亿元;组建战略并购基金,重点支持“十百千”工程优势中小企业捆绑上市;将企业服务热线改造升级为市长热线——企业服务专线,做到企业有求必应,有应必果。
另一方面则积极引导企业做好转型升级的“加减法”,一是传统产业做“减法”。市经信委主任刘海宾介绍,2013年,以基本关停污染企业、基本拆除工业烟囱、基本消除湘江直排为目标的《株洲市“三个基本”行动方案》颁发,截至目前全市已关停污染企业450多家,淘汰落后生产线195条:立窑水泥生产线全部关停,钢铁行业基本退出,原浆造纸企业全部关闭,小规模有色冶炼和所有炼铅落后生产线全部淘汰。
二是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做“加法”,利用航空、轨道交通、汽车领域强大的技术优势,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构筑株洲产业发展新平台;积极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园区发展升级。
“2015年我市轨道交通产业成为全市首个过千亿元的产业;去年全市轨道交通、汽车、航空等动力产业规模企业达87家,实现总产值1014亿元,增长13.3%,占规模工业比重28.7%;全市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规模企业达241家,实现总产值896亿元,增长10.2%,占规模工业比重比重达25.3%。”
株洲日报记者 侯德怀
通讯员 段希薇
今年3月,时代电气凭借“双高双效”高速牵引管理模式,成功问鼎第二届中国质量最高奖,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轨道交通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中车时代”自主品牌混合动力公交车,连续多年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
“八一”前夕朱日和阅兵,陆海空三军航空兵120多架战机,有9种型号60%的参阅飞机装备的是“株洲动力”……
8月26日至27日,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前来株洲考察项目建设及经济运行情况,对株洲围绕创新引领、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平台建设,通过积极打造“株洲智造”新高地,来推动株洲产业发展不断迈向价值链高端,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新腾飞,给予充分肯定和点赞。
北汽株洲分公司整车装配生产线 谭清云/摄
中车株机研制生产的世界首列超级电容100%低地板有轨电车 谭清云/摄
中车株机研制生产的我国首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悬浮车辆
谭清云/摄
释放创新智慧 促推“株洲智造”
坚持创新驱动,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大力推进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近三年,我市轨道交通散热器产品的强化传热方法与结构技术等17项技术,入围《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发展导向目录》;新能源汽车应用IGBT变频控制技术等8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已形成的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2014年6月,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建成我国首条、世界第二条8英寸IGBT专业芯片生产线,一举改变了我国半导体器件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随后,该所又成功研制出全球最先进的高铁永磁牵引系统、全球首列虚拟轨道列车。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研发生产了我国首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悬浮车辆和世界首列超级电容100%低地板有轨电车。
中国航发动力研究所和中国航发南方公司携手合作,成功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涡轴“玉龙”发动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微软中部地区创新中心落户株洲,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等,服务于株洲及湖南省的智慧城市规划咨询、教育云、重点产业、中小企业等;惠普公司签约在株洲建设大数据中心,进行云计算、智慧城市等相关领域软硬件研发、生产的合作与销售;中国移动投资30亿元在株洲建设数据中心,为智慧城市、电子信息产业及互联网各类客户提供服务,打造综合性大数据平台和云计算中心。
刘海宾高兴地告诉记者:“随着IGBT、中车株机磁浮列车产业化、北汽株洲分公司、中航通用发动机、高精传动以及微软、惠普、中国移动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的落地投产,高端轨道交通、汽车制造、通用航空、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型产业,将承载起株洲‘智造’的新梦想,成为促推株洲工业大步前行的新引擎。”
全球“跑马圈地” 加速产业升级
要抢占“中国制造2025”的高地,就必须要有站在世界“智造”业潮头领航的决心和勇气。
打开世界地图,株洲产业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多方发力,多点支撑,走出国门的步伐,坚定而铿锵。
产品“走出去”——2015年7月7日,我国首列出口欧洲的动车组,在中车株机下线。
研发基地在全球各地落子——2015年7月9日,中国铁路装备首个海外制造基地——中车株机东盟制造中心在马来西亚建成投产。目前,该公司不仅在马来西亚、南非、土耳其三个国家建立了生产研制基地,还独创轨道交通装备“4S服务”理念,在马来西亚、南非、印度等国家建立轨道交通维保服务基地,由单纯的卖产品升级为卖“服务”。
海外并购“走出去”——2013年10月,时代新材实现了迄今我国在欧洲汽配行业的最大收购项目,斥资24亿元收购德国第三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采埃孚集团下属的BOGE橡胶与塑料业务。
2014年4月15日,中车时代电气斥资1.3亿英镑,收购世界知名海洋工程企业英国SMD100%的股权,正式宣告进军深海机器人领域,打造辐射全球的深海装备产业集群。
刘海宾透露,罗特威、唐人神等企业,也纷纷在境外设厂或是建立生产线,标志着株洲企业已实现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的转变,目前“株洲方阵”共有60个对外投资项目,累计投资10多亿美元,项目遍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加速推动株洲产业升级的同时,也带动产业链企业产品成群结队“乘船出海”,扬帆远航。
中车株机公司制造厂房 谭清云摄
数据见证砥砺奋进足迹
3535亿元
3156亿元
1556家
1292家
2297亿元
2093亿元
培育绿色模式 积蓄转型动力
12.7%
11.4%
曾经的清水塘烟囱林立,一度是株洲这座工业城市繁华荣光的见证。
时过境迁,当株洲之光成了株洲之重,株洲人的选择是放下。
放下,就是卸下包袱,轻装上阵,通过绿色发展模式,积蓄转型动力,来迎接新的转机。
刘海宾透露,目前清水塘现有的153家企业,已递交停产申请147家,其中完成关停95家,签订土地收储协议51家,有50家企业落实了搬迁承接地。
2014年,“旗滨玻璃”打响绿色搬迁第一炮。醴陵新址从开工到投产只用了400余天时间,不但提升了产能,而且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该项目5条生产线全部投产后,日生产规模可达3100吨,年产值将达50亿元,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玻璃深加工基地。光明重机、安特锑业等其他13家重点企业,也都主动找到融合自身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实现成功转型。
在对接“中国制造2025”以及“工业4.0”的浪潮中,市经信委还大力实施百家企业节能工程,共引导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市级两型示范企业74家,南方阀门获工信部绿色制造集成项目试点,洁宇日化获国家绿色产品创建试点,贵派电器等5家企业获省级绿色工厂试点。
其中,天一焊接公司实施“切割设备自动化改造”后,每年可节省钢材623吨,降低成本260余万元;华联瓷业完成“窑炉炉膛改造和窑炉余热梯级利用改造”后,每年可节电54.4万千瓦时、节省天然气4748万立方米、节约原煤4800吨。
4.8%
2012年
2016年
年均增长
2012年
2016年
年均增长
2012年
2016年
年均增长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规模工业总产值
工业主营业务收入
101.1亿元
55万人
167亿元
46.5万人
23.52%
68.7亿元
86亿元
11.6%
4.4%
年均增长
2012年
2016年
2012年
2016年
年均增长
2012年
2016年
工业利润
工业税收
工业从业人员
利用航空、轨道交通、汽车领域强大技术优势打造的“中国动力谷”正展现勃勃生机。 房昭旭/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