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2年 681,20.5%
2013年 787.3,15.6%
2014年 879.4,11.7%
2015年 1012.3,13.2%
2016年 1124.7,11.1%
陶瓷总产值(亿元)、增幅
2012年 362.1,24.8%
2013年 424.4,17.2%
2014年 489.8,15.4%
2015年 556,13.5%
2016年 623.8,12.2%
花炮总产值(亿元)、增幅
2012年 153.6,9.2%
2013年 171,11.3%
2014年 174.8,2.2%
2015年 188.8,8%
2016年 195.4,3.5%
制图/王玺
中国陶瓷谷国际会展中心 谭浩瀚 摄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从2012年的全国百强第94位跃升至2016年的第73位,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县市”第93位、“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科学发展)百强县市”第91位、“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第72位、“中国中小城市创新创业(双创)百强县市”第54位。
醴陵,因工业而生,因工业而兴。五年来,醴陵市围绕传统产业、集聚创新要素、突出改革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铿锵奏响产业突围进行曲,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实力醴陵实至名归。
顶层规划,引领产业突围升级
在2月9日召开的醴陵市三级干部会议暨产业突围战动员大会上,该市以市委一号文件形式出台《关于加快产业突围的实施意见》,扶持产业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吹响产业突围冲锋号。
在新的机遇面前,醴陵产业如何重振雄风?答案只有一个: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这个核心,不断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让企业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让园区成为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引导产业走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发展道路。
为此,醴陵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引领产业突围升级。力争到2020年,形成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左右,达到500亿元;第三产业比重达3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GDP比重达3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120家以上;打造1000亿陶瓷产业集群、300亿花炮产业集群、1000亿产业园区,培育一批新兴支柱产业,致力打造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政策支持,让产业重现辉煌
8月2日, 醴陵市举行2017年第二季度“四个十条”政策奖补兑现大会,120余家(次)企业获得各类奖励补贴共计955.7万元。其中,“陶瓷十条”奖补288.8万元,“花炮十条”567.3万元,“双创十条”99.6万元。今年来,该市已两次兑现奖补金共1228万元。
如何确保产业全面突围升级?政策支持最实在。在2015年出台“工业强市十条政策”的基础上,醴陵今年全面升级政策红利,推出“四个十条”政策大礼包:促进经开区招商引资的十条政策、促进陶瓷产业发展的十条政策、促进花炮产业发展的十条政策、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十条政策。“四个十条”,为企业降低成本、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市场开拓、平台打造、招商引资等提供实打实的利好政策,为企业加速发展和不断成长,注入强劲动力。
该市还将建立10亿元以上规模的产业发展基金,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实体经济,助推产业发展。
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培育大企业、创建大品牌,让产业重现辉煌。该市将探索组建陶瓷产业集团,加快推进陶瓷产业智能制造行动,全面推广烟花爆竹自动化生产,培育壮大玻璃、汽配、服饰等新兴产业;开展园区攻坚“三年大会战”,统筹推进“一谷一城一园”建设,力争年内产值突破600亿元,建成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深入开展企业帮扶,实施企业成长计划,打造一批产业集团和上市企业,确保今年新增“四上”企业100家以上。
“旗滨玻璃”生产线
整合创新,花炮产业重焕活力
【镜头】
机械手臂一起一落间,捆扎好的烟花筒稳稳落下,被传送带运至打包处。今年4月,由中洲烟花有限公司醴陵市金利来出口礼花弹厂自行研发的全球首条烟花自动化生产线,经验收投入运行。该烟花自动化生产线只需要11个员工,即可完成原本需300人完成的工作,彻底解决了危险环节的人员安全问题 ,产品质量更有保障。
相比传统生产模式,机械化生产不仅节约了土地,劳动力、固定资产投入也大幅减少,但效率却大幅提高,产能提高5倍左右,企业竞争力大大提高。
【解读】
5年来,醴陵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科技创新,提升文化内涵,烟花爆竹产业重新焕发活力。
醴陵时代鑫湘科技公司,是一家从事高分子材料产品生产的高科技企业。企业生产的绝缘子产品,因技术领先、质量过硬,备受市场青睐。早在2016年初,这里还是一家生产工艺相对落后的传统烟花爆竹企业,年产值不到700万元。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企业毅然从烟花爆竹行业主动退出,投身到前景广阔的新材料行业,预计年产值将突破3000万元。
2016年,该市出台《落后烟花爆竹生产企业退出工作实施方案》,对烟花爆竹企业全面整顿,鼓励和引导落后烟花爆竹企业自愿有序退出,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升级。出台《落后烟花爆竹生产企业退出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爆竹、烟花、引火线、黑火药4类生产企业,2017年12月31日前自愿退出、按规定程序申报验收合格,将给予奖补,最高奖补额达260万元。
“扶优扶强、并小并散、退乱退弱。”按照计划,今年底,该市将采取重组方式,将130家企业整合为60家,确保2017年底烟花爆竹企业数控制在200家以内。
“打造300亿花炮产业集群,力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份额均提升10个百分点以上,全面开展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创建,加快公共平台建设,将花炮产业打造成安全、环保、科技、时尚产业”,这是醴陵市花炮产业发展战略目标,该市制定《醴陵市推广烟花自动化生产线三年行动计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1235"的工作目标,即打造一个高水平的烟花自动化生产示范区、控制全市生产企业数量在200家以内,建成30条烟花自动化生产线,构建生产、研发、服务、监管、环保五大产业体系,大力提升花炮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从“花炮制造”向“花炮智造”的升级发展。
广交会上,醴陵陶瓷企业与国外客户洽谈
打造中国陶瓷谷,
向千亿陶瓷产业梦想进军
【镜头】
在电脑系统里建好模,通过陶瓷打印机的触手慢慢“盘筑’”,大约半小时,一个约100毫米高的小瓷碗就成型了。在瓷博会陶瓷新材料技术展区,醴陵市陶瓷3D打印研究所展示的陶瓷3D打印技术吸引众人的眼球。3D打印具有快速成型、无需模具制作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医用陶瓷、艺术陶瓷以及日用陶瓷生产领域,市场前景巨大。
【解读】
醴陵陶瓷生产源远流长,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2011年,醴陵被授予“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目前,醴陵陶瓷已形成集研发、生产、展示、销售、包装、物流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产品涵盖日用瓷、电瓷、工艺瓷、工程陶瓷、陶瓷新材料五大系列4800多个品种,现有陶瓷企业650家,从业人员达20万人,去年陶瓷产业实现产值623.8亿元。
2016年,醴陵市获批全国第三批陶瓷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成功创建国家级日用瓷、电瓷出口产品安全示范区。目前,该市有3个陶瓷类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0件陶瓷类中国驰名商标,13件陶瓷类省著名商标。陶瓷专利申请量超过1500件,其中80%实现产业化,拥有20名国家级陶瓷大师和271名各类省级陶瓷大师。醴陵陶瓷产品畅销美国、日本及欧洲、中东和南美等15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用瓷产量占全国的13.6%,世界的10.8%;电瓷产量占全国的30.6%,世界的26%。今年6月,湖南省地方标准《醴陵釉下五彩瓷器》正式颁布实施,醴陵陶瓷品牌影响力、在陶瓷行业的话语权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这里,陶瓷产业与文化旅游、会展经济深度融合,快速引领醴陵陶瓷产业转型升级,“世界釉下五彩瓷之都”焕发出勃勃生机。以举办此次瓷博会为契机,醴陵全力打造中国陶瓷谷,规划总面积28平方公里,基础投入超200亿元,包括国际会展中心、“1915”国际陶瓷文化特色街区、陶子湖、釉下五彩城、总部经济园等20余个子项目,着力打造国内外独树一帜,集“产、创、展、商、游”于一体的城市地标和产业名片,力争2020年将陶瓷产业打造成千亿产业集群,并搭建5大公共平台,建设5大陶瓷产业基地,深入推进产业发展集群化、陶瓷企业规模化、日用陶瓷时尚化、电瓷电器智能化、釉下五彩瓷高端化、新型陶瓷精专化。
醴陵经济开发区一角
烟花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