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记者 邓伟勇 通讯员 骆文玲 袁思师 胡军
“六位一体”保护湘江
时间回溯到2013年9月,我省确定把湘江保护和治理作为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滚动实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我市以百亿元投资,吹响湘江保护和治理的集结号,共推出895个治理和保护项目,掐断湘江的污染源头。
2016年5月,我市湘江保护和治理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出炉,推出治理类和保护类重点项目423个,系统推进“水污防体系、水安全体系、水保障体系、水生态体系、水文化体系和水管理体系”的六位一体建设。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湘江承载着“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江清水”的梦想,保护和治理湘江,是关系株洲人民幸福生活和永续发展的大事,也是我市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这场接续战役中,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一往无前,一系列扎实举措持续推出。
完善机构。成立局湘江保护和治理工作机构,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我市近三年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供水安全的目标、任务及保障措施,并将目标任务进行分解。
截留污水直排。2014年底完成湘江河东城区段19个污水直排口的截流。2016年又对已实现截流的湘江河西城区段部分排口进行整治,对原属城郊现已变为城区的污水排口进行了截流,对已截流但污水混排问题突出的溢流排渍口进行整治。
加强污水、污泥处理设施的检查和调度。四年多来,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4.5万吨/天,新增污泥深度处理规模达248吨/天。
推动项目提标改造。全市污水处理厂提质改造规模30.7万吨/天,提质改造后的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均已达国家一级A标准。
通过全面实施“截污、扩能、提质”工程,如今湘江株洲城区段的生活污水排口逐一“闭嘴”; 全市所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尾水排放达到一级A标。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湘江株洲段水质稳定维持在Ⅲ类标准,且连年呈好转之势。该湘江保护与治理使我市城市品质不断提高,生态宜居水平大幅提升。
这五年,湘江保护与治理稳步推进,湘江流域水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生态系统不断改善,百姓期待的“江水清、两岸绿、城乡美”已经成为现实。
这五年,“两供两治”设施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供水供气得到有效保障,污水和垃圾治理设施覆盖城乡,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开展黑臭水体整治,株洲这座美丽幸福宜居之城,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有了更多的期待。
勇担历史责任,回应百姓期待。翻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民生账本,一股暖流喷涌而出。
“两供两治”覆盖城乡
位于湘江上游的朱亭古镇,长期以来居民生活污水都是排向自家的化粪池,而后渗流湘江。今年4月,设计日处理污水1000吨的朱亭污水处理厂开始试运行,中心镇区的污水经过管网收集后,统一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再排出。
这是我市全面加强供水、供气、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简称两供两治)设施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缩影。
2014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拟定《关于加快推进“两供两治”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目标直指县县喝上干净水、县县开通天然气,污水、生活垃圾全面收集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全市。
由此,一场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大戏拉开。其中市住建局承担着供水、供气、污水治理三类项目的建设。三年多来,随着“两供两治”设施的建设,城乡人居环境大大提升,也不断刷新着百姓的幸福指数。
城市污水污泥处理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5.09亿元,为计划的102.23%。相继建成白石港水质净化中心、龙泉污水处理厂三期、醴陵污水处理厂二期、攸县污水处理厂二期四个污水处理厂,使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7.2万吨/天。建成白石港水质净化中心、龙泉三期污水处理厂污泥深度处理项目和市污泥深度处理处置中心项目。
天然气全覆盖工程完成投资5.6亿元,为计划的119%。相继启动实施新奥茶园门站、新奥醴陵门站、中油九塘门站、昆仑云龙门站4个天然气门站的建设,并顺利完成了新奥茶园门站、新奥醴陵门站、昆仑云龙门站建设并投入使用;完成云龙07加气站、石峰桥加气站、谭家塅加气站、株浏基础公交加气站、攸县安东加气站、攸县气源LNG应急气源储气站、茶陵LNG应急气源储气站新建及体育中心加气站改扩建工程。
供水设施完成投资5.8亿元,已建成项目9个。完成了茶陵自来水厂提质改造工程。启动实施了株洲四水厂改扩建、醴陵狮子坡水厂提质改造工程,目前市本级供水合格率99.96%,各县(市)供水合格率99%,远超国家要求的合格率95%的标准。
全面推进“两供两治”设施建设,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舒心的生活,株洲正走在全省前列,“株洲经验”在全省获得推介。
整治水体修复生态
今年8月,市民付先生向市长热线反映天元五桥河边往北100米处排污口排出黑水。市住建局反馈:该排口为老陈埠港排渍站,目前排口上端已采用溢流制截污,非雨季时,污水截至河西污水处理厂,雨季截污不畅出现上述问题。
更让付先生感到欣慰的是,包括陈埠港在内,更大的、更长远规划的黑臭水体整治正在以雷霆之势横扫开来。
完成黑臭水体的调查摸底及公示。自2016年元月完成摸底调查工作后,确定未来几年内市本级将重点实施枫溪港、建宁港、凿石港、天鹅湖、西湖、翠塘和陈埠港等七大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
2016年10月,市住建局与市环保局联合发布《株洲市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方案》,方案明确将主要采取控源截污(建设截污管,控制面源污染)、内源治理(垃圾治理、漂浮物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岸带修复、生态净化、人工增氧)等综合治理措施,使黑臭水体体质明显改善并保持长期稳定,水体及周边环境得到修复。
2016年12月,建宁港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启动,关停沿线洗水工业园,堵截沿港排污口等,预计至2019年完工,最终目标是重现建宁古镇风貌。
同年12月,合泰银基小区内一条臭水沟里,两台挖掘机正在清淤。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后续将在沟渠里进行箱涵施工,将明沟改为暗渠,而未来这里将成为西湖公园,为市民增添休闲好去处。
翠塘总面积约1.28公顷,黑臭等级为“轻度”,水质为劣V类。今年5月11日,市住建局发布消息,翠塘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已通过审批,将通过实施截污、清淤等工作,在翠塘周边打造生态绿色景观。
天鹅湖公园备受污水困扰。今年9月,记者在天鹅湖公园看到,湖内的水已经抽干,排水工作已经完成,湖内正在安装防渗系统。市民刘女士居住在天鹅湖公园附近,经常来天鹅湖散步。对于天鹅湖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她充满期待。
市住建局公用事业科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各水体整治工作都已实际开工,翠塘已放水并围挡;枫溪港枫溪大道至盛世路段已完成投资500万元,完成河道清淤、道路污水管埋设;建宁港周边洗水企业已关停,出口箱涵段已清淤完毕;凿石港正抓紧实施截污管道的建设……
告别黑臭水体,修复生态环境,株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