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桅子黄澄澄 领着乡邻奔“钱”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株洲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江先国

    “李老板,几时有黄桅子苗,我也想种两亩。”“李老板,啥时种植黄桅子苗最合适?”10月16日,在攸县网岭镇北联村黄桅子扶贫基地,记者见到负责人李可德时,他的手机响个不停。

    漫山遍野黄澄澄的黄栀子,再过几天就进入采摘期,望着眼前的美景,李可德笑了。

    身残志坚谋富路

    今年55岁的李可德,小时候患小儿麻痹症,致双腿畸形。为了谋生,李可德在外面修过单车、做过焊工、收过废品、开过快餐店,尝遍艰辛。

    人穷志不穷。2012年,李可德到江西宜春等地考察,发现种植中药材黄栀子,技术含量低,且市场需求大,于是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北联村支两委和网岭镇扶贫办负责人。

    2013年,网岭镇政府为李可德引进攸县白玲中药材药业有限公司的黄栀子中药材种植项目,李可德为项目负责人。

    万事开头难,面对资金缺少、技术缺乏等问题,李可德倍感压力。而中药种植的前两年是投入,无收益。2015年春,山上有三四亩黄桅子忽然枯萎生病,李可德心急如焚。他拖着残缺的腿,挨个检查植株病情。

    李可德说,“我发现是缺水导致的,就买来水管和水泵,从山下沙河中把水抽上来救急。今年我们建了两个池塘,问题基本解决了。”

    辛勤汗水换来丰收的喜悦。2016年,黄栀子基地产生经济效益12万多元,李可德成功摘掉贫困帽子。现在,和他一起种植黄栀子的贫困户由3年前的5户增至15户。

    领着乡亲走上脱贫路

    今年42岁的周运英,是个苦命人,父母双亲皆中风卧病在床,丈夫患高血压,孩子尚幼,生活重担全压在她一人身上。今年,她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改善了居住条件。现在,她在黄栀子扶贫基地务工,有一份稳定收入。

    因家庭贫困,以前“见人不抬头不说话”的刘育成,在李可德的基地务工后,也逐渐走出了贫困的阴影。

    刘育成患肝硬化等疾病,以前没做事,靠举债度日,李可德就请他到基地除草、灭虫、采摘,他一年也有七八千元的收入。

    如今,李可德家里拆除了老旧土砖房,建起二层楼房,还清了债务。作为村残疾人专职委员,他准备在村里成立残疾人活动中心,每月举办一次联谊活动,邀请残疾人创业致富能手传授致富经验,让贫困残疾人克服自卑心理,自强自立,自食其力。

    虽然腿脚不方便,但李可德凭着“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劲,闯出了一条致富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李可德感染着身边的乡邻,他们在脱贫路上携手前行。

    李可德在基地。 江先国 摄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