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势如虹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炎陵县地处罗霄山片区,是国家扶贫重点县,也是我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3年前,当精准扶贫战鼓在湘东大地敲响,炎陵县毅然吹响了脱贫攻坚冲锋号,“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誓言响彻云天。

    3年来,炎陵县层层压实脱贫责任,补短板、破难题、攻难关,驻村帮扶,基础扶贫,产业扶贫,覆盖每一个贫困角落。

    3年来,炎陵县强力推进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4.3%降至5.8%, 17个贫困村退出,3976户14575人脱贫,书写了一份份精彩答卷。

    如今,行走在炎陵大地上,昔日的穷乡僻壤换上了新颜,贫困的家庭传出了欢声笑语,小康梦想正使炎陵大地焕发出新的青春与活力。

    蓝天白云下的光伏发电站

    阳光照亮脱贫路

    9月5日,炎陵县霞阳镇天平示范园艺场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并网发电。一排排崭新的光伏发电装置,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该电站是该县首座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装机总量660千瓦,是11个贫困村采取联合集中方式建设的光伏电站,项目总投资443万元,预计年发电量60万千瓦时,电费收入约50余万元,可解决11个贫困村的集体收入问题。

    去年来,炎陵县把光伏发电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采取在贫困村单独建设或集中联合建发电站的方式,大力实施光伏发电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实现贫困户增收。国土、电力、光伏企业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科学规划设计光伏电站项目,精心查勘选址,加快立项审批,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早日建成投用。截至目前,全县已有51个贫困村建立光伏发电站。

    如今,放眼望去一块块闪亮的“蓝板板”,不仅成了贫困户的“金罐罐”,还使贫困户实现了从“输血”功能向“造血”功能的转变。

    科技特派员送技下乡。 何品佐 摄

    完善设施,筑牢脱贫根基

    A.

    串起景点活经济

    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曾是炎陵县一些贫困山村的真实写照。

    策源乡朝阳村,曾被“困”在罗霄山脉腹地,出村唯一的道路是一条泥巴路。拄拐杖下山,搭摩托车绕山路,到镇上转车,患双膝关节炎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郑新友,以往出村少不了这样的折腾。

    如今,在驻村帮扶队和后盾单位的帮助下,村里修通了8.7公里水泥路。村民们逐渐告别“人在囧途”,郑新友的腿部毛病渐渐好转。

    这是该县在扶贫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

    从破解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瓶颈入手,该县大力实施“六大工程”,着力提升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

    实施交通扶贫工程。历时3年完成103公里的旅游扶贫环线。完成10个乡镇29个村53公里的通畅工程,完成45个村138公里的窄路加宽,完成危桥改造8座,打通了贫困群众出行的“肠梗阻”。

    实施水利扶贫工程。投入871万元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43万人,24个贫困村6800余名贫困人口喝上安全水。

    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与环境综合整治扶贫工程。实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三年行动计划”,近两年已改造4829户,加快推进54个贫困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实施文化扶贫工程。建成58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实施贫困村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工程。

    8月3日,炎陵县十都镇贫困户廖三兴,开着小三轮把自家的黄桃、姜糖丝等美食,运到神农谷景区农特产品销售中心,向来往的游客兜售。廖三兴说,在旅游景区卖土特产品,月收入1000余元。

    几年前,由于当地交通闭塞,廖三兴种植的水果和制作的客家美食全靠肩挑手提到景区去,一到水果收成旺季,因为交通不畅,有的水果只能烂在树下。

    2015年6月,旅游环线竣工通车,道路修到了廖三兴家门口,廖家出行从此便利。

    旅游环线全长102.957公里,二级公路标准,途经沔渡、十都、策源、水口、中村、船形等乡镇,将县城—神农谷—大院农场—梨树洲—水口—炎帝陵等红、古、绿主要景区串联起来,不仅带动了旅游业发展,还带动了沿线经济发展。

    近年来,该县实施交通扶贫工程,通过打通断头路、危桥改造、新修县乡村道等,改善了贫困地区道路基础设施条件,惠及11个乡镇(场)31个贫困村13770名贫困人口。

    安置户的惬意生活。吕舟 供图

    “一户一策”,动态管理“拔穷根”

    B.

    10月10日,鹿原镇金花村贫困户唐俊英把小喇叭别在腰间,走村串户宣传森林防火知识。几年前,他做小工扭伤了腰,手术后筑起了债台,不能从事体力活,再加上妻子患高血压,唐俊英索性做起村里的“懒汉”。

    驻村帮扶队进村后,首先改造他的思想。入户座谈、开展集体评议、制定脱贫对策,唐俊英被较真的帮扶队员所感动,他翻整了闲置的农田种植水稻,还兼职村里的森林防火宣传员。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炎陵县帮扶力量“加码”,实行行政村脱贫攻坚帮扶“全覆盖”,市、县派出148个工作队、3247名机关干部驻村包户。

    炎陵县做到精准识贫、校贫和定贫,建立扶贫信息移动数据库,把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帮扶措施、扶贫成效、帮扶政策等全部录入后台,实行动态更新管理。党员干部开展“一进二访”扶贫摸底,实行“一户一策”,帮助贫困户“拔穷根”。

    全县各级均建立脱贫攻坚作战指挥部,各级党政一把手领衔出征担当先锋。从县到村,倒排时间表、制定路线图,层层签订“军令状”,压实脱贫责任。

    搬出来的新生活

    产业扶贫,激活贫困户“造血功能”

    C.

    10月12日,记者走进炎陵县垄溪乡坂溪村,只见一幢幢白墙红瓦的安置房干净整洁,门、窗、水、电都已安装完毕,水泥路进村入户,太阳能路灯排列在道路两边……安置点宛如一幅美妙的山水画。

    贫困户李成生一家4口人,他患有冠心病,老婆患精神病,两个儿子未结婚。他家一直住在山上年久失修的土坯房里,搬出大山一直是他多年来的愿望。随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李成生享受到了住房红利,获得了一套125平方米的安置房。

    走进李成生的新家,客厅、厨房、卧室、卫生间一应俱全,家里还添置了彩电、衣柜等家具。他告诉记者,自己不用花钱,就住进了新房。

    易地扶贫搬迁不是简单搬房子,扶上马还送一程,“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实现搬迁与脱贫同步。在扶贫工作队帮助下,李成生种植了6亩油茶,两个儿子到村里打零工,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炎陵县地处罗霄山区,有些村民居住在高海拔山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导致一方水土养不富一方人。2015年来,该县按照政府主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的方式,按照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原则,展开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经过两年多时间努力,现已有902户2875个贫困人口易地搬迁进新居。

    风景如画的旅游环线。 刘方弘 摄

    扶贫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基础设施改善后,送钱送物,不是长久之计,只有发展产业,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才能真正脱贫致富。

    该县福来喜鹅业公司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提供白鹅种苗给贫困户种养,全程给予技术指导,合作社以保护价向贫困户收购白鹅,带领贫困户走上脱贫路。

    十都镇晓东村贫困户余甫龙没有一技之长,无收入来源。在福来喜鹅业帮助下,他通过培训,掌握了养鹅技术。今年,他已先后出栏2批白鹅。他告诉记者,养鹅70天左右可出栏,当成品鹅出售后,又可以领取一批鹅苗养殖,收入可观。

    产业是扶贫攻坚的重要基础,一个地方再贫穷,有了产业支撑,就有了“造血功能”与内生动力,就能依靠自身努力和主动作为摆脱贫困。该县立足资源优势,依托农业产业“一带八基地”,大力发展黄桃、白鹅、茶叶等产业。人社、农业等部门采取“科技特派团”“特派员制度”等形式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服务,免费培训,帮贫困户谋取一技之长。

    同时,该县坚持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穷人能人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思路,建立“委托帮扶”机制,支持贫困户与农业龙头企业签订“委托帮扶”协议,贫困户以小额贷款资金委托企业经营,企业负责承担市场风险,贫困户年底可享受固定利息分红,实现稳定增收。

    炎陵脱贫攻坚成绩(摘选)

    (2014年——2016年)

    1. 贫困发生率降至5.8%

    2. 17个贫困村退出

    3. 14575人脱贫

    4. 修公路294公里

    5. 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4829户

    6. 54个贫困村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

    7. 发放贫困户小额信贷资金1406万元

    8. 培育86家农村专业合作社

    9. 5601名贫困人口实现转移就业

    山村如画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