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两场硬仗” 造福老区人民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黄诗燕

    市政协副主席、县委书记黄诗燕

    过去五年,是炎陵发展极为重要、很不平凡、富有成效的五年。全县上下凝心聚力,打好全面脱贫攻坚战、全面小康决胜战“两场硬仗”,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中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旅游名县、美丽中国示范县、中国深呼吸小城十佳、省级文明县城,开创了跨越发展、加速崛起的新局面。

    守望“两座山”,决胜全面小康。炎陵最大的优势是生态品牌,最大的希望是绿色发展。始终坚持“守望相助”,守住“绿水青山”,望着“金山银山”,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2.2%,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在全省同类县中排名第一。一是优化经济生态。2016年,全县GDP、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长大”到2012年的1.58倍、1.8倍、1.64倍、1.63倍、1.33倍、2.04倍、1.75倍、2.18倍,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入选全省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县,获三年1.8亿元资金支持,炎帝陵创5A通过景观质量评审,红军标语博物馆跻身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神农谷旅游服务区建成试运营,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县。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一区两园”面积达11平方公里,年纳税1.9亿元、解决就业1.2万人,进入全省综合排名20强。利用贫困县IPO“绿色通道”政策,引进欧科亿、万魔声学2家预备上市企业,三年内可安排就业8000人,纳税1.2亿元。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一带八基地”持续扩容提质,“炎陵黄桃”成为炎陵的一张闪亮名片,今年产值达到2.8亿元。入选“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二是优化自然生态。坚持在加快发展中保护环境,森林覆盖率达到83.55%,为全省第一,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稳居全省第一。“小县城”五年拓展6.5平方公里,形成了11平方公里、10万人口规模的“山水园林旅游城市”。投入3.7亿元新建和修复各类水利工程5520处。“三高一铁”全面建成,县内旅游环线建成通车,形成了“铁公机”大交通格局。所有乡镇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三是优化人文生态。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75%。着力在五“好”上下功夫:读好书,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强县,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均衡;看好病,优化医疗机构布局,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育好人,积极创建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投资1.2亿元,建成文体中心;住好房,大力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兜好底,健全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四是优化社会生态。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努力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氛围。连续十一年获评“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县”,连续十二年获评“省平安县”。

    立下“愚公志”,决战全面脱贫。以脱贫攻坚为头等大事、首要责任、第一民生、苦战硬仗,全力冲刺挺进。一是坚决摘“穷帽”。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193户23990人,54个贫困村。近三年脱贫3976户14575人,17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由14.3%降至5.8%。今年,举全县之力坚决摘掉贫困县“帽子”。二是精准拔“穷根”。以“一带八基地”为“主阵地”,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方式,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老板和老百姓为主体”的机制,吸纳6096户贫困户参与产业开发。三是着力解“穷困”。整合涉农资金2.17亿元,安排到具体项目。在全面推进“七个一批”“六大工程”基础上,抓好教育、医疗、住房等重点保障。其中,统筹推进1250户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060户贫困对象农村安居工程和5406户农村危旧土坯房集中整治工程。四是真心结“穷亲”。压实统筹、领导、一线主体、帮扶、行业“五个责任”,问责“五项制度”,脱贫成效与干部“帽子”、“票子”、“面子”挂钩。

    提振“精气神”,强化组织保障。县委集中精力解决好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顺利完成县乡两级党委、人大、政府和县政协、村(居)“两委”换届,全面落实基层党建七项重点任务,扎实开展“基层党建提升年”活动,基层干部普遍感到“说得起话,挺得起腰,干得成事”。坚持“六重六用”导向,注重培养和选用懂经济、善管理,肯实干、敢负责,讲党性、品行好的干部,以发展论班子、凭实绩用干部。把握运用“四种形态”严格监督执纪问责,严肃查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