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意激活老手艺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株洲日报记者 胡乐

    这几天,44岁的王鹏翔刚忙完一场大型企业联合运动会。他公司研发制作的亲水龙舟在这次运动会上亮相后,一鸣惊人。王鹏翔和团队制作的亲水龙舟,不同于传统龙舟,安全性和参与度更高,能让更多普通市民参与其中,其一推向市场便大受热捧。

    在五里墩,34岁的袁强华刚参加完上海的国际乐器展回到株洲。作为袁家大筒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人,在他的手里,只适用于花鼓戏伴奏的大筒,如今已被改进成为一种被年轻人接受,且适合于现代音乐演奏的乐器。大筒不仅有了新的生命力,袁家的老手艺也发了新芽,在市场上有了立足之地。

    袁强华和王鹏翔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找到了老手艺重新融进当下生活的切入口,经过改进、创新,焕发出新活力。这不光是对老手艺的传承和保护,也是对传统艺术价值的深度挖掘,能为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提供借鉴意义。

    传统龙舟大变样:注入皮划艇的优点

    ▲袁强华的父亲袁清山在制作大筒。

    和袁强华不同,王鹏翔制作龙舟的技艺并非家族传承。

    王鹏翔在没有制作龙舟前,有着自己的生意,只是他一直没有忘记儿时的梦想。王鹏翔的家在湘江西岸的雷打石,童年时,每到端午节,都是他最开心的时光,因为这代表着一场声势浩大的龙舟赛又要开始了。这时候,他总会挤进河边拥挤的人群,感受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节日氛围,听着龙舟队整齐响亮的口号声,感受划龙舟这项运动独特的魅力。看着水面上正在划龙舟的队员,他想:“我什么时候也能进入龙舟队,自己划龙舟呢?”

    怀揣着儿时的龙舟梦,2012年,事业有成的王鹏翔进入了陌生的龙舟制造领域。为了研发新型龙舟,王鹏翔花光了多年来的积蓄,多次实验失败后,预想中的龙舟还是没有造出来,他几乎要放弃了。

    为了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王鹏翔走进国家、省水上运动项目中心和船只技术研发机构,虚心向专家、运动员请教,并组建了一支包含研发人员、运动员的团队,不断调整研发方向,改进设计方案,建设隔离恒温处理室等,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点。从2016年底开始,王鹏翔更是放弃了原本的生意,一心一意投入到了新型龙舟的研发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5月,王鹏翔和团队所研发的亲水龙舟顺利上市,并成功拿到了两项发明专利。

    “这款新型龙舟的灵活性和安全性胜于传统龙舟。”王鹏翔告诉记者,亲水龙舟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传统的龙舟赛对人数要求较多,要组织队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亲水龙舟可以突破人数的局限,可举办2至15人的家庭或公司龙舟对抗赛。同时,亲水龙舟安全性能更高,结构和材质的创新,让其很难侧翻,在四级风浪的条件下都不会翻船,即便侧翻也不会沉入水中,所以亲水龙舟在培训拓展、度假休闲、赛事娱乐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这次在万丰湖举办的企业联合运动会,对王鹏翔所研发的亲水龙舟做了很好的检验,18家企业代表队参加了龙舟赛项目。华信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也参加了此次龙舟赛,组织者张宁告诉记者,他们的队员都是首次划龙舟,大家非常喜欢这种水上锻炼项目,而且团队配合在一起,互相交流协作,娱乐性很强,能够很好地释放工作压力。

    这让王鹏翔高兴不已。在他看来,亲水龙舟不仅可让普通人参与进来,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而且可以挖掘传统文化背后的商业价值,这正是他的初衷。

    “我们将打造以亲水龙舟专利产品为核心,以亲水龙舟运动项目基地为基础,集亲水龙舟体验参与、培训拓展、度假休闲、赛事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是公司成立之初的目标。”王鹏翔创办的株洲神龙文化娱乐产品有限公司,已在常德建设了营运基地,目前正在与广东、河南、浙江以及省内相关机构进行接洽,且已达成合作意向。

    记者手记

    创新才能让“老手艺”重放光彩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老行当老手艺面临相同的困境:这些老手艺由于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缺乏更多的“用武之地”,即将淡出甚至退出历史舞台。要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就必须巧用妙法,加大创新,推陈出新。

    袁强生和袁清山父子俩通过对大筒制作技艺的创新和改良,新老手工艺人将时代特点和各自经验融入其中,让老手艺在新时代找到恰好的切入点,使之更适应市场需求;王鹏翔研发的亲水龙舟结合了龙舟和皮划艇的特点,让普通人也能体验到划龙舟的乐趣。这两者便是将老手艺转化成文化产品,并在市场上经受住了考验,这也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考量。

    老手艺的传承不能光靠政府支持,手艺人也要与时俱进,主动求变。作为一门技艺,老手艺也是需要有市场的需求才有存在的价值,要在保留其核心制作技艺的同时,融入时代的文化样式,充分挖掘与发挥其审美、消费、实用、时尚等功能,才能重放光彩。

    ▲王鹏翔研发的亲水龙舟在万丰湖试水。

    百年大筒发新声:从伴奏到“独奏”

    过去的100多年间,大筒是花鼓戏伴奏的主要乐器,袁家大筒的制作手艺,要追溯至清朝末年。

    清朝时期的五里墩是醴陵通往长沙商道的必经之地,一条小小的麻石街上商铺、客栈林立。也正如电视剧或电影中所呈现的一样,此时的五里墩商贾如云、人声鼎沸,客栈里头商贩边喝着酒,谈着生意,边听江湖艺人唱着曲。

    清朝末年,花鼓戏在湖南流行开来。在五里墩,江湖艺人唱着花鼓戏,拉着大筒,游走于各个客栈之间。

    袁强华的高祖父便是制作大筒、京胡等乐器的手艺人。

    到了袁强华曾祖父这一辈,袁家大筒因音色优美、外观精致,颇受长沙、醴陵一带江湖艺人和商客的欢迎,不少人专门跑到五里墩来购买。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化,花鼓戏逐渐没落,市场需求急剧下滑,到了袁强华父亲袁清生手里,袁家的乐器制作工坊濒临倒闭。

    1980年,袁清山从父亲手中接过了乐器作坊,成为五里墩花鼓戏大筒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但此时,传统乐器制造已是江河日下。不少民俗乐器作坊开始倒闭,上世纪80年代末,湖南省最大的民俗乐器厂倒闭了。袁家的乐器作坊也受到了波及,一个月才卖出两三把大筒。

    死亡还是生存?袁家大筒在袁清山手里开始主动求变。袁清山请来两个曾在湖南民俗乐器厂制作花鼓戏大筒的师傅,帮忙改进乐器制造工艺。并且,让大筒的音色更加清脆。

    很快,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袁家大筒开始畅销,几乎湖南每个县的花鼓戏剧团,都有一把袁家大筒,后来连湖南周边的江西、湖北等省的花鼓戏剧团,也来找袁清山定做大筒。

    如今,袁家大筒到袁强华这一代,已是第五代了。袁强华同样面临着和父亲袁清山一样的抉择:花鼓戏剧团不断萎缩,如果袁家大筒还仅仅依靠给花鼓戏伴奏,必将是没有未来的。

    80后的袁强华初中毕业后,就跟着父亲做大筒。为了对大筒进行改变和创新,他走出家里的乐器工坊,到苏州进修学习,系统地学习如何制作民俗乐器。通过多次尝试,改变大筒的外观,调整大筒的音色和音质,让演奏者手感更舒服、灵敏度更高,由此,大筒成为了更具现代感的乐器,更适用于演奏现代乐曲。袁家大筒从以前的花鼓戏伴奏乐器,成为了像二胡、小提琴一样,可以独挑大梁的独奏乐器。

    通过频繁参加各个乐器展,改进后的大筒已逐渐得到市场的认可。现在,袁家大筒一年至少卖出1000多把,还远销到了香港、台湾,美国和东南亚等地。

    ▲袁家大筒。

    胡乐 提供

  • 上一篇
  • 下一篇